台大新聞所論壇-電視媒體制度:結構、內容與政策的辯證|張錦華×胡元輝×周奕成×林麗雲|公共媒體的匍匐與前進
「公視的利基就在於它的信任度是最高的,可是有一個弔詭:它在市場的邊緣。」~林麗雲
在台大新聞所舉辦的論壇「電視媒體制度:結構、內容與政策的辯證」中,第二場「公共媒體的匍匐與前進」由台大新聞所名譽教授張錦華主持,並邀請公視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世代文化創業群執行長周奕成、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林麗雲,針對台灣公共媒體的困頓過往與未來路向進行討論。
Read More2022年08月10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公視的利基就在於它的信任度是最高的,可是有一個弔詭:它在市場的邊緣。」~林麗雲
在台大新聞所舉辦的論壇「電視媒體制度:結構、內容與政策的辯證」中,第二場「公共媒體的匍匐與前進」由台大新聞所名譽教授張錦華主持,並邀請公視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世代文化創業群執行長周奕成、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林麗雲,針對台灣公共媒體的困頓過往與未來路向進行討論。
Read More隨著網路科技發展,資訊傳播更加迅速,使內容不實或具誤導性的假訊息日漸氾濫。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正式發布針對台灣社會的第一份「假訊息現象與事實查核成效」大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九成的受訪民眾認為,台灣社會假訊息猖獗、嚴重影響社會。
調查報告點出一個有趣現象,有近六成(58%)的受訪民眾認為自己受假訊息的影響不大,卻擔憂別人會上假訊息的當。民眾辨認假訊息的方式,除了與親友討論、聽專家分析,也會使用事實查核機制。
受訪的台灣民眾中,約有55%的民眾知道闢謠或事實查核機構,達60.6%的受訪民眾肯定這些民間闢謠與查核組織的公信力。受訪民眾中有四成三知道「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在這些民眾中,則有八成四認為此單位有公信力。
但民眾是否真正使用事實查核資源? 調查結果顯示從未使用過的比例超過一半、達57.2%,顯示各查核組織的推廣使用有進一步努力空間。
此外,民眾認為傳播媒體最有責任減少假訊息流傳,其次是政府官員、網路與社群平臺、製造或散播者。而有高達七成的民眾認為政府、科技公司應該限制假訊息在網路流傳,即使相關作為可能損害人民的言論自由。
Read More我國以往對於媒體改造的討論,較少關注公用頻道的價值與潛能,但公用頻道仍然是數位時代媒體近用與在地主義的重要支柱,少了這根支柱,媒體改造的藍圖勢將少了一塊重要拼圖!
Read More何韻詩曾經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過這樣一句話:「這不是一場無法戰勝的抗爭,但是要很多很多人站出來。」身為一個台灣人,感覺似乎說再多的話都無濟於事,但這個時候如果連幾句話都不願意說,我們又有什麼權利期待未來?
Read More那麼,對第三類媒體來說,如何才能永續經營?胡元輝指出,要靠單一收入模式來支撐第三類媒體的生存似乎是較為困難的,將營收多元化才是穩妥之道。偏向商業模式經營的獨立媒體,主要的收入包括:廣告、授權收入、訂閱收入以及活動跟商品收入。對非營利媒體而言,主要的營收則來自於慈善捐助、群眾資助、會員收入、或是其他的活動/商品收入。
Read More疫情影響我們的生活,戴上口罩、隔著隔板用餐,但實際上遠不止如此,泛濫的假訊息更撕裂了社會,也衍生了「資訊疫情」(infodemic)一詞。這也彰顯假訊息常在重大事件時,廣泛流傳的現象,許多人想藉此獲得政治或商業上的利益。究竟假資訊如何傳播?又該如何防範?
Read MoreweReport 的「謝幕詞」終於完成與公布了。儘管如此,還是覺得有必要對群眾資助新聞機制的未來提供一點經驗與想法,供後來者參考。畢竟全球的「群眾資助新聞業」並未走入歷史,台灣新聞類群眾資助平台雖然趨於式微,但原因未必在於新聞業沒有此項需求,而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結果。
Read More「這是公視全新的嘗試。」
公視製作人卓冠齊表示,P#是公視嘗試各種創新的媒體實驗平台,選擇參與事實查核計畫時,是希望能讓大眾對媒體的看法,不再是要求「客觀中立」。她認為,媒體應該是致力於讓公民社會更透明、開放,讓人們彼此有溝通的可能,「媒體更應做到的是提供完整資訊,或許這是公共媒體未來更好的發展。」
《民主之眼》三部曲透過攝影記者的鏡頭,回望1980-2000
目前正在挖貝集資,希望將公播版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