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端傳媒

數位訂閱制的趨勢與挑戰

在這個巨型平台壟斷網站入口的時代,廣告收入集中在 Google、Facebook 等資訊聚集平台,傳統媒體的廣告市場被瓜分,面臨維持媒體營運的困境該如何轉型?

雖然目前廣告收入仍占媒體營收的高比重,但許多媒體逐漸轉向發展其他的商業模式,其中付費訂閱制更是讓許多媒體躍躍欲試,關於這個媒體領域的趨勢,我們了解多少呢?

Read More

李志德|香港渣華道的日與夜(2):你需要的 30% 的成長在哪裡?

《端傳媒》的付費計晝在 2017 年年初上線,2018 年 4 月我回到《端傳媒》工作時,當時的面臨一個極大的未知數:在 2017 年財務危機時,吸引了一批讀者願意贊助,不想讓《端傳媒》就這樣死去。但這一批贊助的讀者,會不會只是肯定端傳媒的過去?這一股熱情能不能延續到下一年?眼看著 7 月時限將屆,有多少讀者會留下來? 這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情境。

Read More

李志德|香港渣華道的日與夜(1):我與你和他,怎麼變成「閱讀共同體」?

我一個台灣人,在香港福建人聚居的地方,重新加入以「港漂」為主力的《端傳媒》,這組合本身就是種隱喻,透露這家媒體的性格。2015 年 8 月,《端傳媒》在傳媒市場上出現,喊出「打造華文閱讀共同體」的口號。一句口號,代表一份理想的追求。但它的實踐路徑究竟是什麼?一項新聞產品,如何吸引使用華文的讀者「共同」起來?

Read More

攝影記者面對新媒體時代的挑戰—變與不變

這場攝影大叔們的分享盛會,由台灣新聞攝影協會理事長、《光華雜誌》攝影組召集人莊坤儒主持,邀請《法新社》資深攝影記者Sam Yeh、台灣新聞攝影大賽評審劉子正、區國強與本次2019台灣新聞攝影大賽贏得評審團特別獎的《端傳媒》攝影記者林振東進行對談,齊聚一堂探討:攝影記者在新媒體時代如何逐浪而行?攝影的本質為何?又要怎麼看待新的媒材與社群?

Read More

李志德|透過壹傳媒集團,一窺付費訂閱的門道

對媒體產業觀察者而言,這個數字夠得上「千呼萬喚始出來」,因為同行們可能都想知道,以精打細算著名的黎智英,在開風氣之先跨入付費訂閱的領域時,會端出什麼樣的訂價策略,從而描繪出一個網路媒體運營生態重要的參考案例:
一位主流媒體經營者,對付費訂閱抱著什麼樣的期望?它是一套長久可恃的制度嗎?它將如何改變網路媒體的生態?

Read More

李志德|30年前的那個春夏之交,在「北平」的台灣記者們(下)

孫揚明、王震邦和另一位聯合報記者汪士淳,是聯合報系六月三日當晚最靠近衝突現場的三名記者。六月三日晚間,軍隊大舉進城的消息傳到和平賓館。孫揚明和汪士淳商量了一下,說好汪士淳進入天安門廣場留守;孫揚明騎腳踏車往沿著長安大街往西奔,尋找軍隊和民眾的接觸正面。王震邦則在南池子大街,隔長安大街觀察情況,事實上,當時再想接近廣場,也已經過不了長安大街。

Read More

李志德|30年前的那個春夏之交,在「北平」的台灣記者們(上)

胡元輝也是在行李轉盤邊遇上「個體戶」司機招攬生意。他比高源流晚三天,六月七日晚間降落首都機場。 胡元輝當時是《自立晚報》採訪主任,他也是第一次到北京,來接下駐京記者黃德北的棒子。黃德北從學運初期就在北京採訪,經歷廣場抗議、學生絕食、解放軍進城鎮壓,身心俱疲,而且經費用盡,有些帳單需要胡元輝來「解決」。

Read More

2019亞洲新聞專業論壇:香港場|後傘運,香港青年參政與言論自由空間急遽收縮

最後,當有人問道「台灣要如何關懷香港」時,李月華坦言「千萬不要相信一國兩制就是對香港最大的關懷」,隨即獲得現場如雷掌聲。李月華繼續說,「當時我們接受一國兩制有其特定時空背景考量,時至今日早已變形走樣。要是今天還有人跟你說『一國兩制是最好解決台灣跟中國大陸的問題』,那你看香港,那你不要相信,我覺得這是對香港最大的關懷。要是你相信的話,我們也不知道要講什麼了」。

Read More
  • 1
  • 2

卓越新聞電子報

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我們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