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德|30年前的那個春夏之交,在「北平」的台灣記者們(下)
孫揚明、王震邦和另一位聯合報記者汪士淳,是聯合報系六月三日當晚最靠近衝突現場的三名記者。六月三日晚間,軍隊大舉進城的消息傳到和平賓館。孫揚明和汪士淳商量了一下,說好汪士淳進入天安門廣場留守;孫揚明騎腳踏車往沿著長安大街往西奔,尋找軍隊和民眾的接觸正面。王震邦則在南池子大街,隔長安大街觀察情況,事實上,當時再想接近廣場,也已經過不了長安大街。
Read More孫揚明、王震邦和另一位聯合報記者汪士淳,是聯合報系六月三日當晚最靠近衝突現場的三名記者。六月三日晚間,軍隊大舉進城的消息傳到和平賓館。孫揚明和汪士淳商量了一下,說好汪士淳進入天安門廣場留守;孫揚明騎腳踏車往沿著長安大街往西奔,尋找軍隊和民眾的接觸正面。王震邦則在南池子大街,隔長安大街觀察情況,事實上,當時再想接近廣場,也已經過不了長安大街。
Read More胡元輝也是在行李轉盤邊遇上「個體戶」司機招攬生意。他比高源流晚三天,六月七日晚間降落首都機場。 胡元輝當時是《自立晚報》採訪主任,他也是第一次到北京,來接下駐京記者黃德北的棒子。黃德北從學運初期就在北京採訪,經歷廣場抗議、學生絕食、解放軍進城鎮壓,身心俱疲,而且經費用盡,有些帳單需要胡元輝來「解決」。
Read More我的檔案一千多張中,先挑出三百多,再經張老師的挑選後,近兩百張印製攝影集。轉眼間,天安門學運已經30周年,這些塵封了30年的影像重見天日,看著那些如今已不復見的北京樣貌和廣場上奮鬥的臉孔,想起學生們浪漫的情懷,「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這是當時的一句標語,希望我留下的影像能表達學生們對民主自由渴望的千萬分之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