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聽人如何看待AI 時代下的新聞個人化
許多新聞媒體持續嘗試使用 AI 工具,希望能用於解決年輕閱聽人的新聞參與度下降,以及新聞迴避日益嚴重的問題,同時也希望維持既有忠實讀者的黏著度。雖然提供個人化服務對新聞業來說並非新鮮事,像是許多媒體早已導入推薦系統和客製化電子報(可參考Kunert and Thurman 2019年的研究),但如今隨著 AI 發展,能做到的個人化方式可能截然不同。
Read More2025年10月1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許多新聞媒體持續嘗試使用 AI 工具,希望能用於解決年輕閱聽人的新聞參與度下降,以及新聞迴避日益嚴重的問題,同時也希望維持既有忠實讀者的黏著度。雖然提供個人化服務對新聞業來說並非新鮮事,像是許多媒體早已導入推薦系統和客製化電子報(可參考Kunert and Thurman 2019年的研究),但如今隨著 AI 發展,能做到的個人化方式可能截然不同。
Read More2025年08月6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2025年亞洲新聞專業論壇於7月5日至6日舉行,主題為「演算法與AI科技下的新聞專業」,講者們聚焦檢視社群平台演算法、生成式AI對新聞產業帶來的結構性挑戰,也反思因應困境的可能策略。
本場「聚焦解方(二):如何讓好新聞被看見?」為論壇最末場,由公共電視董事長胡元輝主持,邀請來自台灣的《READr》產品經理羅偉力、Taiwan AI Labs基金會內容執行長黃兆徽、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溫怡玲,以及印尼《Hukumonine》執行長阿爾卡.迪拉塔拉(Arkka Dhiratara),和韓國《Slow News》執行長李政桓(Jeonghwan Lee) 五位講者,各自分享他們回應命題的做法。
Read More2025年07月30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於7月5日及6日舉辦「2025亞洲新聞專業論壇—演算法及AI科技下的新聞專業」。第二場主持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洪貞玲表示,雖本場主題為「平台演算法及AI科技下的新聞傳播及媒體營運」,與媒體商業模式相關,但也認同第一場主講者、《天下雜誌》總編輯陳一姍所說,新聞生產與媒體營運不可分開討論。「因為廣告模式改變了媒體與閱聽人的關係,演算法也影響過往媒體議題設定的功能。」
Read More2025年07月29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近年來社群平台演算法、AI科技來勢洶洶,無論新聞編採與內容生產、新聞傳播與媒體營運、讀者信任與興趣流失,對新聞業的而言都是巨大衝擊,如何與演算法、AI科技抗衡成為新聞工作者最大的挑戰。
Read More2024年12月12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美國非營利組織「國際新聞工作者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Journalists,ICFJ)在其網站《國際記者網》(International Journalists’ Network,IJNet)中,介紹了以諧音、符號、委婉用詞來逃避平台審查的「演算語」(algospeak)現象。不斷發展與更新的演算語,影響了記者在數位時代之下該如何精準報導
Read More2023年12月13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為了衡量人們對演算法選擇新聞的態度,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RISJ)對世界各國進行了網路調查,主要提出三個問題:
是否認同「演算法根據『個人過去新聞消費行為』或『朋友的新聞消費行為』自動選擇新聞」是獲取新聞的好方法?以及「編輯和記者」人為選擇是挑選新聞的好方法。
2023年11月9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美國媒體《Axios》與《Digiday》日前皆報導新聞媒體在臉書(Facebook)上的流量下降。根據《Digiday》的報導,將今年8月與去年8月的數據相比,臉書流量損失最多的三家媒體,分別為《太陽報》(The Sun)、《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和《衛報》(The Guardian),它們的流量都比去年下降了約八成。
Read More2023年10月20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我問Google AI機器人Bard:「在台灣,網路每天新增多少則新聞?多少篇文章?」,Bard回答:「根據 Google 的數據,台灣網路上每天新增約 1 萬則新聞和 100 萬篇文章」;我對這數字存疑,但Bard接下來說的話發人深省:「由於網路上資訊的豐富性,台灣民眾可以找到與他們的興趣和需求相關的資訊;然而,網路上資訊的豐富性也意味著台灣民眾可能很難找到他們需要的資訊」。
Read More2023年02月22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數位平台改變了媒體產業生態,媒體業者為了推播內容被迫受到演算法宰制。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劉昌德形容,現在的數位平台有如內容市場的「地主」,內容產製者則成了「數位佃農」,要改變「地主」與「佃農」的不平等關係,應讓平台跟業者間的議價更透明,或用課稅的方式成立公共基金、再公平分配給新聞媒體,才能讓內容產製的工作者獲得合理的報酬。
Read More2023年02月9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數位平台壟斷讀者接收新聞的管道,對新聞產製帶來劇烈變化。資深媒體人在台大新聞所研討會分享媒體為了流量必須不斷研究平台遊戲規則的經驗,直言平台賺取的大量廣告收入。《ETtoday》總編輯林妏純說:「有時看這些點閱率,它不是進步的喜悅。反而是大平台演算機制的吞食,把過半的收入都拿光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