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新聞自由

瑪麗亞.瑞薩與Rappler獲判無罪:菲律賓新聞自由在全球媒體戰爭裡的一場勝仗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菲律賓獨立新聞網站Rappler的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瑪麗亞.瑞薩(Maria Ressa)及Rappler的五名董事,近日在備受矚目的「反傀儡法」(anti-dummy case)案件中獲得無罪判決,該案指控Rappler違反了菲律賓憲法對媒體外國持股的限制,將其指為「被外國人控制」。該案從2018年纏訟至今,保護記者委員會(CPJ)指出,瑞薩與Rappler終獲無罪的這一裁決,不僅標誌著Rappler與瑞薩的一次重大司法勝利,也如同為菲律賓依然嚴峻的新聞自由點亮了一盞希望的明燈。

Read More

從杜特蒂到小馬可仕:菲律賓記者昆皮歐遭囚五年 國際組織探視受阻

儘管國際施壓聲浪日漸高漲,菲律賓當局在 2025 年 6 月 16 日,仍拒絕讓「保護記者委員會」(CPJ)及其他倡議新聞自由的組織所組成的聯合代表團,探視已遭監禁超過五年的菲律賓記者法蘭琪.梅.昆皮歐(Frenchie Mae Cumpio),此舉再次凸顯菲律賓境內新聞自由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Read More

烏克蘭記者羅什奇娜遭俄羅斯俘虜、受酷刑身亡 國際媒體聯合調查真相

烏克蘭記者維多莉亞.羅什奇娜(Viktoriia Roshchyna)於 2023 年 8 月失蹤,直到一年多之後的 2024 年 10 月,羅什奇娜才被俄羅斯當局宣佈已經死亡,得年 27 歲。在漫長的失蹤期間,外界相信羅什奇娜是被俄國俘虜。羅什奇娜早在2022年俄羅斯揮軍入侵烏克蘭後,就前往烏東地區報導俄軍佔領區民眾的生活狀況,當時羅什奇娜就曾遭俄軍俘虜但奇蹟脫逃。不過羅什奇娜並沒有被恐懼嚇退,她持續挺進俄占區進行第一線報導——最終卻以生命為代價。羅什奇娜之死是俄羅斯對烏克蘭記者的沉重打擊,引起國際憤概,各方呼籲詳加調查她的死因。

Read More

科技與新聞自由交鋒:AI 如何重塑新聞自由與調查報導

每年的 5 月 3 日是「世界新聞自由日」(World Press Freedom Day),今年,聯合國(UN)發表報告《在美麗新世界中的報導:人工智慧對新聞自由與媒體的影響》(Reporting in the Brave New World: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Press Freedom and the Media),報告指出「人工智慧正在重塑人們尋求、傳遞與接收資訊的基本權利,並深刻影響新聞業本身,它同時帶來了希望與風險」。

Read More

2025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 媒體經濟壓力被忽視 「地圖越來越紅」敲響警鐘

非營利組織「無國界記者」(RSF)於5月公布2025年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World Press Freedom Index),調查180個國家與地區的媒體環境,其中台灣排名第24位,較2024年報告上升3位,蟬聯亞洲第一;香港排名從135位退居到140位;中國位列末段班,排名滑落到倒數第3名。

Read More

川普壓制美國之音 中俄趁機重塑非洲新聞生態

當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簽署行政命令,裁撤了負責監管美國之音(VOA)的政府機構時,最早慶祝的就是俄羅斯與中國政府。

俄羅斯國營媒體今日俄羅斯(RT)總編輯瑪格麗塔.西蒙楊(Margarita Simonyan)表示:「今天是今日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和其他媒體同仁的慶祝日,因為川普突然宣布要關閉自由歐洲電台(Radio Free Europe)和美國之音,現在他們真的關了。這是一個非常棒的決定。」

中共喉舌《環球時報》是一份英文日報,在社論中對此決定表示支持,稱美國之音是「謊言工廠」,不斷對中國政府報導不實內容。

Read More

全球3.5億聽眾受衝擊 「美國之音」停播引發記者反彈

美國之音(VOA)是美國政府媒體機構之一,自1942年以來一直致力於推廣美國外交政策和新聞自由。近期,美國之音的1300多名國家媒體網路員工中,有550名新聞工作者在今年(2025)3月31日被解僱。

對此,美國之音記者表達不滿,強調美國之音的新聞產製流程遵循嚴格規範,也致力推動新聞自由工作。此外,美國之音遭裁撤將帶來諸多風險,美國之音所代表新聞自由的價值將受到衝擊,影響全球超過3.5億聽眾,而那些來自專制國家的美國之音記者因被解僱而被迫返國,將可能面臨入獄風險。

Read More

川普媒體新政 撤換新聞媒體 改名墨西哥灣 美聯社禁入白宮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自2025年1月上任以來,其關於媒體的新政策引發爭議與討論,包括要求將墨西哥灣(Gulf of Mexico)更名為「美國灣」(Gulf of America,又稱為「美洲灣」),並因《美聯社》(AP)拒絕使用該名稱而禁止其進入總統辦公室採訪;此外,白宮宣布將決定哪些新聞機構可以近距離報導總統,並讓「新媒體」人士參與記者會。

Read More

墨西哥為什麼成為世界上對記者最危險的國家之一?

2024年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RSF)年度統計出爐,在全球各地全年有54名記者死於非命,當中佔最多的是處於戰火的加薩地區,也就是巴勒斯坦,有16名記者送命。世界上最大的「記者監獄」則仍是中國,124名記者在中國處於被監禁狀態(包括11名記者在香港被囚),人數超過名單上排第二的緬甸(61人)一倍有餘。而值得關注的是,在記者死亡人數「名列前茅」排第四的墨西哥(5人死亡),不同於名單上其他國家處於戰爭、國內長期動亂、或者是獨裁極權國家,墨西哥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大抵處於和平時期,為何卻成為地表上對記者而言最危險的國家之一?

Read More

拒絕簽證、當局傳召、惡意譴責——印度如何打壓外媒記者?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已經三度當選最高權力地位,從2014年執政至今已有十年,而他對印度國內的控制愈加膨脹,這一點也體現在他對待外國媒體的阻撓上——英國牛津路透新聞學研究所指出,莫迪政府以嚴格控制簽證、工作許可證,以及拒絕延簽的方式,變相強迫外媒記者離開印度,而人還在印度進行報導的外國記者,在新聞工作的進行上也受到重重打壓、甚至經常被當局傳召或受到惡意指責。

Read More

卓越新聞電子報

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我們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