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路透社》紀念講座| 坦克、TikTok和信任:動盪時期的新聞業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的《路透社》紀念講座每年度舉辦,邀請全球菁英新聞工作者,針對當年度新聞產業的重要議題發表演說,並在會後進行座談。
今年(2022年)講座邀請《路透社》總編輯加洛尼(Alessandra Galloni),以「坦克、TikTok和信任:動盪時期的新聞業」為題發表演說。
Read More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在政大新聞館一樓展演廳舉行「政大傳院 Media Talks」系列講座,在New Book 系列「新聞青年共讀會」特別場,邀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羅世宏以「沒有新聞業,民主可能嗎?」為題,分析當今新聞業的問題與倡議構想。
上週刊登部分演講內容,這週繼續將未完的演講內容刊載完畢。
Read More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在政大新聞館一樓展演廳舉行「政大傳院 Media Talks」系列講座,在New Book 系列「新聞青年共讀會」特別場,邀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羅世宏以「沒有新聞業,民主可能嗎?」為題,分析當今新聞業的問題與倡議構想。
Read More2022年2月24日清晨5點,俄羅斯對烏克蘭展開全面侵略,是歐洲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黑暗的時刻,烏克蘭人民終於看到「俄」魔的真面目,但全國齊心協力對抗俄軍的入侵,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也跟人民約定「活下來,戰後我們一起吃飯。」讓全世界為之動容。
而在戰爭中,為全世界帶來第一手消息的戰地記者,可說是重中之重的關鍵角色之一,沒有這些出生入死的戰士,人們就不可能得知戰爭的殘酷。
Read More從台灣到菲律賓,網紅的影響力已逐漸超越許多新聞機構,但在資訊傳播上,少了新聞專業把關,就很容易淪為娘娘或貢扎加所發佈的影片,宛如被利用,成為錯誤訊息的宣傳機器。我們不能期待網紅擁有記者的能力,但每每看到類似事件就再次凸顯出新聞記者的重要性,撇開少數記者被迫做「三器」新聞,我認為大部分的記者仍具備一定專業能力,懂得如何具有批判性的報導及採訪,為人民監督政府,以及在受眾收到訊息前多次把關。
Read More在這種混戰中,「新聞專業」已絕對無法回復昔日的權威地位,媒體生態有點回到十八、十九世紀歐美革命風潮的黨派報章時代,但這種混亂,恐怕不是一時三刻的,需要適應及回應。我個人認為,想超越簡單的政治二元對立,不是不可能,但要做更好的媒體,追求專業,恐怕是要不斷重新建構,也要不停地回應質疑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