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卓新沙龍紀實 No.3|記者如何穿越戰火與數位鐵幕?
今年的第三場卓新沙龍以「戰地目擊:資訊戰到全境監控,記者如何突圍?」為題,邀請以《緬甸煙硝》獲得2024年卓新獎國際新聞獎的獨立記者楊智強,以及入圍長篇深度報導,三立電視「消失的國界」資深記者彭光偉共同主講。兩位資深記者除了分享了在衝突地區採訪的寶貴經驗,更談及在「大宣傳時代」的記者自處之道,以及他們不斷以身犯險的動力來源。
Read More今年的第三場卓新沙龍以「戰地目擊:資訊戰到全境監控,記者如何突圍?」為題,邀請以《緬甸煙硝》獲得2024年卓新獎國際新聞獎的獨立記者楊智強,以及入圍長篇深度報導,三立電視「消失的國界」資深記者彭光偉共同主講。兩位資深記者除了分享了在衝突地區採訪的寶貴經驗,更談及在「大宣傳時代」的記者自處之道,以及他們不斷以身犯險的動力來源。
Read More2025年06月25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2025年二月底舉行的全球數位人權大會(RightsCon)上,其中一場論壇「戰爭語彙:衝突報導中的語言與編輯責任」(Words at War: Linguistic and Editorial Responsibility in Conflict)聚焦探討新聞詞彙揀選在戰爭中的作用。與會者深入分析以哈戰爭的報導,強調傳統媒體與社群平台在用詞與編輯選擇上的偏差,如何邊緣化與噤聲巴勒斯坦的敘事。論壇呼籲尋求更公平、真實的報導衝突現場,避免語言成為政治壓制的工具。
Read More雖然遠在台灣,我清楚記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前一刻的場景。當時手機「Liveuamap」跳出快訊(編按:即時全球警示地圖,Live Universal Awareness Map,通稱為Liveuamap),俄羅斯發布飛航公告(NOTAM)禁止民航機飛越烏東,隨後烏克蘭關閉領空。跑過幾年軍事外交新聞的經驗告訴我:這是開戰的徵兆。
坦白說,我跟大多數烏克蘭人民一樣,心裡有準備,但沒想到普丁(Putin)會真的動手。
Read More自烏俄戰爭爆發以來,多名戰地記者以生命作為賭注,將前線消息帶給閱聽人。
從《時代雜誌》的紀錄片製作人雷納德(Brent Renaud)頸部中彈、立陶宛紀錄片製片人科維達拉維丘斯(Mantas Kvedaravičius)在馬里烏波爾遇難、俄羅斯籍記者鮑利納(Oksana Baulina)拍攝基輔購物中心時遭砲轟身亡,到美國《福斯新聞》攝影記者柴可羅夫斯基(Pierre Zakrzewski)乘車遇襲喪命。
為外界較少熟知的是,不少「在地新聞嚮導」(fixer),在戰爭冒著性命危險協助外國媒體取材。與《福斯新聞》合作、年僅24歲的烏克蘭新聞嚮導庫夫申諾娃(Oleksandra “Sasha” Kuvshynova),與柴可羅夫斯基一同遇害。
Read More2022年2月24日清晨5點,俄羅斯對烏克蘭展開全面侵略,是歐洲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黑暗的時刻,烏克蘭人民終於看到「俄」魔的真面目,但全國齊心協力對抗俄軍的入侵,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也跟人民約定「活下來,戰後我們一起吃飯。」讓全世界為之動容。
而在戰爭中,為全世界帶來第一手消息的戰地記者,可說是重中之重的關鍵角色之一,沒有這些出生入死的戰士,人們就不可能得知戰爭的殘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