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媒體識讀

教育部媒體素養白皮書教學成效不明 媒體識讀「不全然等於」事實查核

第一代 iPhone 推出至今已 17 年、社群媒體 Facebook 也已問世超過 20 年,科技產品與服務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對於自幼習慣使用科技的「數位原住民」來說更是如此。然而,數位媒體並沒有「使用說明書」,該利用什麼方法,引導年輕世代正確使用媒體?

Read More

生成式AI假訊息加劇新聞工作的挑戰 建立媒體「白名單」為解決之道

「如何防治虛假訊息」的議題,從 2016 年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成為顯學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沒想到,七年後的今天,川普再度回鍋白宮,假訊息的問題不僅持續困擾社會,更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政治因素讓打擊假訊息的行動受到掣肘;另一方面,生成式 AI 的發展,使得「打假」的技術門檻不斷提升。

Read More

AI人工智慧襲來 媒體識讀成為必備能力

臺大新聞所舉辦論壇「AI時代的新聞教育與媒體識讀:解碼技術轉型與資訊信任」,其中的上半場主題為「AI怎樣影響媒體教育」,邀請到意藍資訊創辦人暨總經理,同時也是臺大資管系及工管系兼任助理教授的楊立偉、《ETtoday新聞雲》資深記者唐鎮宇、以及政大傳院助理教授李怡志共同主講,並由臺大新聞所所長謝吉隆主持。

Read More

識別網路虛假內容:巴西和哥倫比亞排名墊底 事實查核員表示不意外

「在各國民眾辨識網路虛假內容能力的排名中,巴西和哥倫比亞分別為倒數第一與第二。」

這項排名出自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近期發佈的「真相探索」(Truth Quest)報告。該報告針對21個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進行調查,評估各國民眾辨識網路虛假或誤導性資訊的能力,並分析了哪些類型的訊息最具有誤導性。

Read More

《報導者》的孩子:《少年報導者》

媒體識讀教育基金會舉辦系列講座「媒體再造,我們為何需要這樣的媒體與內容」,第一場邀請到現任《少年報導者》總監,同時也是《報導者》編輯部顧問的楊惠君主講。她分享了《少年報導者》的創辦初衷與經營策略,並詳述在資訊高度分眾的時代,兒少媒體的價值與意義。

Read More

從即時新聞的百米短跑到深度報導的崎嶇山路

非營利媒體《報導者》向來以充滿人性溫度的深度報導聞名,但你知道《報導者》也開始擴張版圖,即時回應當下的重大新聞事件嗎?在媒體識讀教育基金會舉辦的講座「我是記者:調查報導修練術」當中,《報導者》主編,同時也是採訪主任的張子午分享新聞寫作的策略與技巧,以及自己長年不懈關注冷門議題的精神源流。

Read More

第一次做獨立記者就上手

媒體識讀教育基金會以「從寫作到經營—如何成為獨立記者」為主題,分別舉辦了「經營篇」與「實務篇」兩場講座,並邀請多次獲頒卓越新聞獎的資深獨立記者朱淑娟主講。朱淑娟分享了她從事新聞工作以來的種種經驗及訣竅,包括:資深與資淺的經營方向、人脈建立、收入型態與工作規律等等。

Read More

看新聞如何不傷身體又講求效果?

千禧年左右,網路應用在台灣普及,一開始,當我們獵取資訊,主要透過剛崛起的Google;搜到喜歡的網站,包括新聞來源,就加進瀏覽器「我的最愛」,每天經由書籤造訪。
隨著清單越來越長,後來,出現各種書籤網站及RSS閱讀器。因為經常跑來跑去,發掘新的資訊來源,我稱之為「資訊的狩獵時期」。

Read More

卓越新聞電子報

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我們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