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媒體素養白皮書教學成效不明 媒體識讀「不全然等於」事實查核
第一代 iPhone 推出至今已 17 年、社群媒體 Facebook 也已問世超過 20 年,科技產品與服務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對於自幼習慣使用科技的「數位原住民」來說更是如此。然而,數位媒體並沒有「使用說明書」,該利用什麼方法,引導年輕世代正確使用媒體?
Read More2025年06月4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第一代 iPhone 推出至今已 17 年、社群媒體 Facebook 也已問世超過 20 年,科技產品與服務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對於自幼習慣使用科技的「數位原住民」來說更是如此。然而,數位媒體並沒有「使用說明書」,該利用什麼方法,引導年輕世代正確使用媒體?
Read More2025年03月19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臺大新聞所論壇「AI時代的新聞教育與媒體識讀:解碼技術轉型與資訊信任」的下半場主題為「AI時代的媒體識讀與數位公民素養」,邀請到師大大傳所教授王維菁、師大社教系助理教授林玉鵬、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基金會秘書長侯宜秀,以及公廣集團董事長胡元輝主講,並由臺大新聞所副教授蔡蕙如主持。內容包括:AI對人權與民主的衝擊、AI倫理與治理方向、相關法律爭議,以及公廣媒體所扮演的角色。
Read More2024年10月2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在各國民眾辨識網路虛假內容能力的排名中,巴西和哥倫比亞分別為倒數第一與第二。」
這項排名出自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近期發佈的「真相探索」(Truth Quest)報告。該報告針對21個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進行調查,評估各國民眾辨識網路虛假或誤導性資訊的能力,並分析了哪些類型的訊息最具有誤導性。
Read More2024年10月1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媒體識讀教育基金會舉辦系列講座「媒體再造,我們為何需要這樣的媒體與內容」,第一場邀請到現任《少年報導者》總監,同時也是《報導者》編輯部顧問的楊惠君主講。她分享了《少年報導者》的創辦初衷與經營策略,並詳述在資訊高度分眾的時代,兒少媒體的價值與意義。
Read More2024年04月3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2024年03月5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非營利媒體《報導者》向來以充滿人性溫度的深度報導聞名,但你知道《報導者》也開始擴張版圖,即時回應當下的重大新聞事件嗎?在媒體識讀教育基金會舉辦的講座「我是記者:調查報導修練術」當中,《報導者》主編,同時也是採訪主任的張子午分享新聞寫作的策略與技巧,以及自己長年不懈關注冷門議題的精神源流。
Read More2023年11月15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美國媒體監管組織「新聞衛士」(NewsGuard)日前發佈了關於「假訊息如何影響英國老年人口」的調查,結果顯示,老年人比年輕人更擔心假訊息。
Read More2023年11月2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台灣的地震、天然災害頻仍,但在災難報導中,記者的種種烏龍行徑卻使其被貼上「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的標籤。記者真的是個「不學無術」的職業嗎?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舉辦講座「媒體x記者: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天災人禍怎麼報?」,邀請到政大廣電系教授許瓊文和三立新聞台副總監王若庭擔任主講人,以災難新聞為切入點,暢談各自對於新聞媒體的觀察與未來期許。
Read More2023年10月20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千禧年左右,網路應用在台灣普及,一開始,當我們獵取資訊,主要透過剛崛起的Google;搜到喜歡的網站,包括新聞來源,就加進瀏覽器「我的最愛」,每天經由書籤造訪。
隨著清單越來越長,後來,出現各種書籤網站及RSS閱讀器。因為經常跑來跑去,發掘新的資訊來源,我稱之為「資訊的狩獵時期」。
2023年10月20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我問Google AI機器人Bard:「在台灣,網路每天新增多少則新聞?多少篇文章?」,Bard回答:「根據 Google 的數據,台灣網路上每天新增約 1 萬則新聞和 100 萬篇文章」;我對這數字存疑,但Bard接下來說的話發人深省:「由於網路上資訊的豐富性,台灣民眾可以找到與他們的興趣和需求相關的資訊;然而,網路上資訊的豐富性也意味著台灣民眾可能很難找到他們需要的資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