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台灣

戴達衛|德媒看台灣同婚:翻譯的失誤和歡呼之間

正因為如此,同性婚姻合法化無庸置疑地加強了台灣的國際形象和軟實力。德國發行量最大的《畫報》也證實,「有關男女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者的權益,台灣是全亞洲最自由的國家之一。同時,台灣也被視為華人文化圈最具包容性的社會之一。」這是金錢無法買到的公共外交成果。

Read More

2019亞洲新聞專業論壇:日本場|言論自由的黑洞!日本網絡匿名文化與假新聞的猖獗

野島剛曾採訪一位30歲的男性「職業(內容農場)農民」,他透露自己為了衝高點閱率,匿名撰寫轉發具爭議性的內容報導,「只要是抨擊中國或南韓的右派言論」,流量便會立刻飆升10倍,平均月收入更高達新台幣100萬元⋯⋯

Read More

李志德|30年前的那個春夏之交,在「北平」的台灣記者們(下)

孫揚明、王震邦和另一位聯合報記者汪士淳,是聯合報系六月三日當晚最靠近衝突現場的三名記者。六月三日晚間,軍隊大舉進城的消息傳到和平賓館。孫揚明和汪士淳商量了一下,說好汪士淳進入天安門廣場留守;孫揚明騎腳踏車往沿著長安大街往西奔,尋找軍隊和民眾的接觸正面。王震邦則在南池子大街,隔長安大街觀察情況,事實上,當時再想接近廣場,也已經過不了長安大街。

Read More

李志德|30年前的那個春夏之交,在「北平」的台灣記者們(上)

胡元輝也是在行李轉盤邊遇上「個體戶」司機招攬生意。他比高源流晚三天,六月七日晚間降落首都機場。 胡元輝當時是《自立晚報》採訪主任,他也是第一次到北京,來接下駐京記者黃德北的棒子。黃德北從學運初期就在北京採訪,經歷廣場抗議、學生絕食、解放軍進城鎮壓,身心俱疲,而且經費用盡,有些帳單需要胡元輝來「解決」。

Read More

謝三泰|30年未完的任務:1000張照片記錄廣場上的40天!

我的檔案一千多張中,先挑出三百多,再經張老師的挑選後,近兩百張印製攝影集。轉眼間,天安門學運已經30周年,這些塵封了30年的影像重見天日,看著那些如今已不復見的北京樣貌和廣場上奮鬥的臉孔,想起學生們浪漫的情懷,「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這是當時的一句標語,希望我留下的影像能表達學生們對民主自由渴望的千萬分之一。

Read More

2019亞洲新聞專業論壇:台灣場|當社群媒體的自由自律遇上假新聞!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艱辛印證

胡元輝說,在民主多元國家,不可能定於一尊,事實查核機制只是遏止假消息的一種可能。「與其說我們是要成立一個中心,不如說我們是在從事一個運動,也就是讓社會理解事實查核的意義跟價值;與其說我們在從事一個運動,又不如說,我們其實在為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出現的逆流作某種程度的消解與克制,也就是台灣民主的鞏固。」胡元輝邀請大家一起來思考這個問題:當民主國家的言論自由被濫用,該如何以不傷害言論自由,或傷害最小的方式,來達到公共傷害控制的目的?

Read More

朱立熙|40年前, 松山機場外那面破車窗

我親身見證的,則是12月27日美副國務卿克里斯多福來台談判。克氏在松山機場開完記者會之後,十多輛的車隊駛出機場,沿路兩邊已有群眾嚴陣以待,車隊緩慢前進之際,群眾湧向每一部車的車旁,丟雞蛋、潑紅色油漆。有些群眾甚至持標語布條的竿子,敲打行進緩慢的車輛。

Read More

田育志|收視率掛帥,我們與新聞的距離?

劇中普吉島疑似發生爆炸、上司頻頻質疑:「別台都播成這樣了你還在查?要贏就是要快啊!」也讓宋喬安在幾經思考後,決定為了收視率而緊急插播這則尚未經過證實的消息。作為女主角,劇情的敘事視角自然都是繞著宋喬安打轉;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戲劇中那些一味在乎收視率的媒體經營高層雖是配角,但在現實的新聞產製過程中,他們才是導致新聞為了搶快而失真的罪魁禍首。

Read More

王維菁|媒體說的新聞自由,是我們要的新聞自由嗎?

在這樣的情況下,新聞自由真正需要保障的主體,新聞工作者的獨立性與新聞產製自由,卻在所有權權威的壓制下只能噤聲不語,蒼白且無力。此一新聞自由狀況正猶如台灣今日新聞媒體之現狀,媒體老闆將新聞自由扭曲為個人政治企圖的宣傳與工具,並強力抗拒來自公民社會或政府之監督。

Read More

李志德|只討論「尺度」,足夠嗎?—當我們討論媒體社媒小編時,我們討論的是什麼?

上述兩篇專文作者都是非常資深的電視工作者,也在公共電視工作多年。在同一個議題上,筆者沒有更好的想法補充。而是希望從另一個角度進入這個議題:當我們討論公視社媒時,只討論「小編的尺度」足夠嗎?台語台小編引發的風波,只是「嘲諷得適不適宜」的問題嗎?

Read More

卓越新聞電子報

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我們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