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公共媒體

李志德|透過壹傳媒集團,一窺付費訂閱的門道

對媒體產業觀察者而言,這個數字夠得上「千呼萬喚始出來」,因為同行們可能都想知道,以精打細算著名的黎智英,在開風氣之先跨入付費訂閱的領域時,會端出什麼樣的訂價策略,從而描繪出一個網路媒體運營生態重要的參考案例:
一位主流媒體經營者,對付費訂閱抱著什麼樣的期望?它是一套長久可恃的制度嗎?它將如何改變網路媒體的生態?

Read More

2019亞洲新聞專業論壇:綜合場|沒有自由的真相X沒有真相的自由

野島剛則從另一個角度切入,認為商業媒體的基礎是商業基礎,基於使用者付費的原則,閱聽者應該以行動支持好媒體,讓好的媒體不只能夠存活,而且能活得好。「我知道大家都期待媒體,但是這份期待中的一部分,用錢來換一下。」

Read More

胡元輝|我們需要一場公共想像運動!

在公共思維高度匱乏的台灣,的確,我們很難想像公共媒體的功能與價值。1927年,全世界第一個公共廣電系統BBC正式誕生之際,該協會的總經理雷斯(John Reith)曾經宣示:「我們已致力建立公共服務的傳統,並將廣電服務完全轉換為對人類的服務。」誠然,公共媒體對人類文明與社會發展影響至鉅,我們還能容忍台灣成為公共失落的島嶼嗎?就請大家共同攜手,推動一場公共想像運動,一場盛大且全民參與的公共想像運動!一起來「想像公共」,也一起來普及「公共想像」!

Read More

國際傳媒/周傳久|機器翻譯,帶來新媒體時代的跨國學習樂趣

記得三年前去挪威公視學習社群媒體,當時挪威公視也很自豪他們開始將新聞上中文字幕,這樣他們的報導可以服務多少億華人。可是短短三年後,他們也不必費心了:因為網路可以自動翻譯。除非他們對某些新聞極為重視用詞是否恰當,又或者是從他們的媒體播送,那就得找專家編譯。要是一般民眾只想略知大概,光是翻譯軟體,就已經很夠用。

Read More

邵立中|前.央廣最前線(4):重回央廣, 尋找國家電台的性格

台灣至今仍然沒有一個足以代表國家的國際頻道,這是一塊等待央廣去填補的空缺,因此強化央廣的國際性格,就成為我們發展台務的重要方針。我提出「網媒化」、「影音化」、「強化外語內容」三大轉型主軸,希望透過重建官網,重視社群平台經營,增聘央廣過去並不具備的影音製播人才,推動外語影音內容製作等作為,將央廣從過去傳統中短波的純聲音媒體,蛻變為以網媒型態為主,兼具影與音的多語新媒體。

Read More

邵立中|前.央廣最前線(2):康平先生的禮物

美國家庭廣播電台是全美最大的私人宗教及國際廣播電台,負責人康平先生是建築商人出身,後來以傳播福音為職志,堅信2012年將是世界末日的預言。美國家電與央廣的合作始於1981年,委託央廣用短波向中國傳播福音內容。在我2006年初任總台長時,雙方合作的金額已經達到每年新台幣五、六千萬元之多,是央廣最大的單一客戶,也是央廣最重要的自籌款來源。可是對待如此重要的客戶,過去央廣只是在他來訪時,給予熱情的接待,卻不曾有人拜訪過他。於是我決定,要親自到舊金山拜訪這位超級客戶。

Read More

邵立中|前.央廣最前線(1):改革不等待,啟動分台整併

2006年11月,一個偶然的機會使我受邀出任中央廣播電台的總台長,負責經營這個老牌的國家電台,這是我第一次出任總台長,也是央廣成為國家電台至今,史上第二年輕的總台長。總台長的角色其實就是電台的委任經理人,就像是企業的總經理或執行長(CEO),承董事會(資方代表)之命,負責經營管理整個電台。

Read More

卓越新聞電子報

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我們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