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公共媒體

用新科技發揮創意 丹麥公視鼓勵年輕人關心政治

丹麥廣播公司資深製作人卡爾・波爾森(Kåre Vedding Poulsen)受邀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的研討會中,以「共創未來社會:公共服務媒體在數位新時代的角色(Creating Future Societies Together: The Role of PS Media in New Digital Landscapes)」為題分享。他強調,公共媒體不能如一般商業媒體,將公民視為消費者或商品;運用最新的數位媒體模式促使年輕人關心政治,是公共媒體當前的重要任務。「公共媒體最重要的是,要讓公民擁有自己發聲的空間。」

Read More

如何深刻談論公共議題?

自從《有話好說》2008年3月3日開播以來,陳信聰擔任節目製作人及主持人14年多。在當前嗜血的媒體生態中,《有話好說》可謂談話性節目中少有的清流。然而,幾乎是《有話好說》同義語的主持人陳信聰卻出人意表地選擇交棒。在台北「讀派」書店舉辦的座談「有話好說馬拉松:如何深刻談論公共議題?」中,陳信聰與聽眾一起分享他製作《有話好說》的心路歷程,話說從頭。

Read More

開發沉浸式體驗、用數據資料推薦用戶內容 NHK活用新科技

日本放送協會NHK放送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岩城正和在2022公共電視國際研討會中,向與會觀眾分享NHK因應數位轉型的技術開發。他強調,從過去以電波播放獨佔式內容的形式變成現在的網路傳播模式是很大的轉變,每個國家都面臨類似的數位轉型挑戰,在此之中數位最大的武器就是「數據」。他強調:「我們要透過內容製作來累積數據、活用數據。」

Read More

淺談德國公共廣播系統

近期,德國公共廣播聯盟主席,同時也是柏林布蘭登堡廣播電台(RBB)董事的施萊辛格(Patricia Schlesinger),因個人私德問題在德國政界掀起了熱議。根據多方消息指出,施萊辛格不僅在私人寓所宴請政界、商界、文化界人士,費用還由德國公廣聯盟(ARD)買單,即從納稅人繳納的廣播費中扣除;她還替自己加薪16%,讓年薪超過了30萬歐元,並利用職務之便為丈夫謀取豐厚的顧問合約。這對經費拮据,且自許為全民提供報導服務的公廣聯盟來說,不啻狠甩一巴掌。

Read More

台大新聞所論壇-電視媒體制度:結構、內容與政策的辯證|張錦華×胡元輝×周奕成×林麗雲|公共媒體的匍匐與前進

「公視的利基就在於它的信任度是最高的,可是有一個弔詭:它在市場的邊緣。」~林麗雲

在台大新聞所舉辦的論壇「電視媒體制度:結構、內容與政策的辯證」中,第二場「公共媒體的匍匐與前進」由台大新聞所名譽教授張錦華主持,並邀請公視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世代文化創業群執行長周奕成、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林麗雲,針對台灣公共媒體的困頓過往與未來路向進行討論。

Read More

由公民決定支持什麼媒體 看公民新聞券如何振興美國新聞業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美國南北戰爭期間,記者加里森(William Lloyd Garrison)主張廢除黑奴制度,在其出版的反黑奴報紙《解放者》(The Liberator)中支持當時美國總統林肯廢奴,加里森的親林肯立場得到了政府新聞補貼的支持,當時美國郵政署給予報紙郵資降低的補貼。
時至今日,美國新聞業並沒有得到太多公眾支持,在上個世紀,對期刊的郵政補貼大幅減少,而其他形式的公共補貼卻沒有補上,為了支持美國新聞業,立法者應該採取一種新方法:向美國民眾提供「公民新聞券」,以直接資助他們選擇的新聞機構。

Read More

沒有BBC的日子會如何?

BBC想向那些希望取消執照費(license fee)徵收的民眾傳達了一條訊息:「如果我們離開,你會想念我們的。」

BBC委託了市調研究公司MTM進行一項實驗,讓80戶英國家庭在9天之內(橫跨兩個周末)無法獲得任何BBC內容。這意味著不僅要放棄電視和廣播中的BBC新聞內容,還得放棄BBC天氣預報、真人實境秀節目《舞動奇蹟》(Strictly Come Dancing)、BBC的兒童頻道、長壽電視劇《反腐先鋒》(Line of Duty)、美食頻道《BBC Food》的食譜、或是Twitter及Instagram上有關BBC官方的精彩剪輯等。

Read More

網路時代下收視習慣改變 英法電視執照費制度面臨轉型爭議

英法兩國歷史悠久的電視執照費制度,隨著線上影音平台崛起受到挑戰。在近日的法國總統大選中,總統馬克宏出席競選活動時承諾,如果連任成功將廢止電視執照費,左翼人士擔憂將影響法國公共媒體的獨立性。

無獨有偶,英國廣播公司(BBC)現行的電視執照費制度將在2027年底到期。在BBC與英國政府研議未來轉型的過程中,編採內容的獨立性、收費的公平性都備受關注。

Read More

劉好迪X艾瑋昂XWilliam YangX阮安祖X竺瑞娟|國際新聞與在地觀點|Taiwan+向世界傳達台灣故事 突顯公共媒體的國際傳播重要性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三十週年「重建新聞、鞏固民主:台灣新聞業的危機與轉機」研討會的B組第三場,以「國際新聞與在地觀點」為題,由台大新聞所副教授劉好迪(Adrian Rauchfleisch)主持,邀請無國界記者東亞辦事處執行艾瑋昂(Cédric Alviani)、德國之聲特派記者William Yang、文化部國際影音串流平台「TaiwanPlus」新聞部副主任阮安祖(Andrew Ryan)、中央廣播電台英語組召集人竺瑞娟(Natalie Tso)單擔任與談人,從實務經驗來談論國際新聞和台灣本地國際傳播的重要性。

Read More

賴昀|時代浪潮下,新的傳播政策典範在哪裡?

近十年,傳統新聞業受到網路衝擊,收入下降;另一方面,網路發展也帶動新型態媒體的興起。究竟,面對急速變動、日新月異的傳播科技,我們應該如何應對?什麼樣的傳播政策,能夠保障並提升整體的媒體環境,進而保障媒體提供公共討論的本質,維護民主社會的發展?

Read More

卓越新聞電子報

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我們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