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兩極化

瑪麗亞.瑞薩與Rappler獲判無罪:菲律賓新聞自由在全球媒體戰爭裡的一場勝仗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菲律賓獨立新聞網站Rappler的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瑪麗亞.瑞薩(Maria Ressa)及Rappler的五名董事,近日在備受矚目的「反傀儡法」(anti-dummy case)案件中獲得無罪判決,該案指控Rappler違反了菲律賓憲法對媒體外國持股的限制,將其指為「被外國人控制」。該案從2018年纏訟至今,保護記者委員會(CPJ)指出,瑞薩與Rappler終獲無罪的這一裁決,不僅標誌著Rappler與瑞薩的一次重大司法勝利,也如同為菲律賓依然嚴峻的新聞自由點亮了一盞希望的明燈。

Read More

為什麼有些地區失去了地方新聞?

為什麼你的家鄉報紙消失了,而隔壁城鎮的報紙卻還存在?這不是運氣不好,而是一種有跡可循的現象。自 2005 年以來,美國已經失去了超過三分之一的地方報紙,導致出現所謂的「新聞沙漠」。在這些地區,貪腐更容易蔓延,社區也更可能出現政治極化現象。

Read More

民粹主義與兩極化政治日益嚴重 媒體應堅持做對的事報導真實及維護正義

民粹及兩極化政治對台灣而言一直都不是陌生的現象:兩極化政治自黨禁開放、民主政治萌芽開始,國民黨與民進黨兩邊支持者的對抗便酣戰至今;而美國在2016年選出了狂人川普,台灣也在2018年迎來了近年最現象級、飽受爭議的前高雄市長韓國瑜,一時民粹政治成為最受討論的議題。

Read More

亞洲各國舉行選舉 地緣政治添變數 媒體應突破政治框架

適逢今(2024)年是選舉年,全球多達76個國家舉行選舉。亞洲各國如日本、韓國、台灣和印尼也舉行選舉,而選舉結果不單影響國家政局,更直接關乎日漸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在選舉中,媒體的角色不可或缺,日本共同通訊社的主筆杉田弘毅(Hiroki Sugita)批評日本媒體像「啦啦隊」,成為政府宣傳的工具,認為媒體應有自覺。韓國MBC記者李奇柱則指,媒體應跳脫政治兩極化的框架,不要迎合政府立場和閱聽人口味。

Read More

美國媒體真的越來越左嗎?《經濟學人》嘗試用數據驗證

美國政治兩極分化愈趨嚴重、裂痕愈加明顯,在2024總統大選年,美國新聞業迫切需要檢視自身、換回閱聽眾的信任,然而公眾對媒體信任度降低早已是自1990年代以來的長期現象,《經濟學人》指出對媒體信任度下降的現象在美國保守派閱聽人當中尤其嚴重,原因之一是共和黨多次公開指責主流媒體存在「自由主義偏見」(liberal bias),認為其因自身自由派立場,而未對保守派公平看待及給予評價——然而,這種說法本身也很難去公正評估,因為在不同立場之下,一方眼裡的事實,往往容易被另一方視為意識形態作祟。

Read More

美國總統大選的媒體考驗:若論述再無事實奠基,則民主是否健康存續?

健康、運作良好的民主制度,奠基於大眾能自由獲取透明的公共資訊,因此資訊傳播對政治至關重要,就如美國開國元勛麥迪遜(James Madison)在1822年所寫下的,「一個公眾政府,如果沒有將其資訊提供予大眾,或者大眾無法獲取資訊資訊,那麼它只不過是一場鬧劇或悲劇的序幕,或者兩者兼而有之」,而《美國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也曾說過,如果要在沒有報紙的政府,和沒有政府的報紙之間做出選擇,他會選擇後者。

Read More

卓越新聞電子報

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我們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