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豐嘉|自媒體時代下的媒體識讀
可別以為LINE是私人的傳播不會受到入侵,俗話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別小看那一張張互道關心的長輩圖,看似無害的它們其實正悄悄地收集你的個人資料,再經由多次的轉傳,瞭解你的傳播路徑以及你加入的群組具有那些特性,進而推測出使用該長輩圖族群可能具有那些特徵,光是一張長輩圖就可以收集高達10萬筆的資料,更別說現在還有數不清的長輩圖正在生產和流通呢!
Read More可別以為LINE是私人的傳播不會受到入侵,俗話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別小看那一張張互道關心的長輩圖,看似無害的它們其實正悄悄地收集你的個人資料,再經由多次的轉傳,瞭解你的傳播路徑以及你加入的群組具有那些特性,進而推測出使用該長輩圖族群可能具有那些特徵,光是一張長輩圖就可以收集高達10萬筆的資料,更別說現在還有數不清的長輩圖正在生產和流通呢!
Read More長久以來,世人總以為控制思想、決定、行動的是人類的意志,然而腦神經科學的研究卻顯示,真正掌控人類行為的是腦部的杏仁核。杏仁核觸發人類的情緒,促使人們採取某些決定與行動。
Read More只要輕輕一點,任何人都可在入口網站與搜尋引擎上找到想要的資訊,也可在網路平台轉傳覺得重要的消息。然而,網路上每分每秒產生的訊息內容,其真偽與背後意圖卻難以被看穿,使得不實資訊防不勝防⋯⋯
Read More談到Facebook在自動判斷假帳號機制上的侷限,徐子涵認為與臉書的全球分工有關。他解釋,首先,要以自動化分析網路行為來判斷「真人」身份,在操作上是有困難的;其次,若是交由真人處理,臉書判讀繁體中文語意的編制雖然有三萬人,然而台灣並不被臉書視為優先市場(priority market),「講白了,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把台灣當一回事」。
Read More2020年總統大選在即,針對已成為各政治陣營必爭之地的網路空戰戰場,天下雜誌特約記者邱學慈從2018選舉「韓流」中,發現特定活躍賬號在PTT上操作輿論的痕跡,她指出,這些操作的目的是讓討論進入主流媒體,只要議題擴散,這場仗已經打贏了。就算事後發現新聞有誤,對於各政治陣營的輿論攻防,大家也搞不清楚真相為何,更別說再花好幾天等待事實查核的結果。
Read More「2019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中場,邀請到查核中心的諮議委員胡元輝以及前總編審黃兆徽,分享過去一年與假新聞、假資訊對抗的心得與經驗。
Read More黃哲斌指出,事實查核本應該是新聞媒體的「內建功能」,如今卻變成「外掛程式」,必須要靠第三方機構、公民社會來執行。他鼓勵現場學員,事實查核一點都不難,一般民眾也能從「來源、時間、地點」三個角度出發,推敲線索判斷真偽,成為查核專家。
Read More我國自律準則的實施成果自然尚待觀察與驗證,但在先天已有不足的情況下,如果此一準則只是一紙業者自由心證的公約,卻無後續可資檢測的成果報告與可以信賴的評鑑機制,那麼自律成果恐怕難以期待,其所影響者亦不只是業者的信譽而已,更是台灣對抗假訊息的挫敗。如何建立適當的監督機制,一方面確保言論自由獲得充分的實踐,二方面有效達成抑制假訊息的自律目標,實為此刻不容拖延的關鍵行動!
Read More台灣大學新聞所林照真教授認為,一般民眾也可以透過記者查證的「5W1H」思考邏輯,檢驗消息的真實性;她也呼籲大家隨時保持懷疑的精神,對於無法判斷真假的訊息就不要分享,讓假新聞到自己為止。
Read More依照新聞編採規則,記者必須交代消息來源。但媒體引用社群媒體的訊息時,卻會用「網友表示」、「網路流傳」、「媒體報導」,歐文認為這種做法很不好,除非媒體能交代消息來源、並確認是真的、也取得消息來源同意,才能使用這則訊息。如果事後發現新聞是錯的,就算指出新聞來源也不能免責。⋯⋯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