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浩唐|從犀牛皮到關西機場事件看台灣的假新聞與言論自由
在台灣,有關「假新聞」,似乎並不是一個太新鮮的議題。只是在不同的時代、傳播環境之下,有不同的意義:在過去「假新聞」可能是一種帶有某種實驗性質、嚴肅意涵(文學或社會使命)的「諧仿」(parody);到了現在,則毋寧是個災難。⋯⋯
Read More在台灣,有關「假新聞」,似乎並不是一個太新鮮的議題。只是在不同的時代、傳播環境之下,有不同的意義:在過去「假新聞」可能是一種帶有某種實驗性質、嚴肅意涵(文學或社會使命)的「諧仿」(parody);到了現在,則毋寧是個災難。⋯⋯
Read More有些迷因可能無傷大雅,例如美國總統就職典禮當天,民主黨議員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一身羽絨外套,配上雙手交叉的翹腳姿勢,表情淡漠的模樣,因為與莊重的典禮反差太大,意外成為媒體焦點,不僅短短幾天內被製作成各種網路迷因,成為社群媒體病毒式傳播的新寵兒。
Read More2018 年金融巨鱷索羅斯曾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中警告「社群媒體對社會的威脅」。演算法以「政治、犯罪或悲劇」一言蔽之何謂「新聞」,導致極右主義橫行、假新聞滿天飛。網路時代為新聞媒體帶來數位轉型,如今社群平台的壟斷和 AI 人工智慧的崛起,新聞業者正面臨空前絕後的困境。
Read More不但對內部嚴管資訊的自由流通,還利用捏造的假新聞以駭客手段侵入他國去製造混亂、造謠生事、偷盜情報、挑撥離間。美國就發表過大選時外國駭客入侵選舉機器,製造不利於他們不喜歡的候選人的假醜聞,試圖影響大選的方向,讓對中共有利的人當選,不利的人落選。⋯⋯
Read More當假新聞踩到法律紅線,是否有法可管?為什麼要立新法?由誰來管呢?法國、美國、德國分別又是如何在立法管制上應對假新聞?法國有《反資訊操縱法》,美國免責規定給得很大方,而德國又為什麼認為立法是必要的?我們來聽三位年輕的法律學者吳秦雯、劉定基與蘇慧婕怎麼說?
Read More社群媒體究竟是審議民主的理想場域?抑或是資訊操弄的絕佳工具?胡元輝表示,過往所說的資訊操弄,在最近著名的案例就是香港的反送中事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現象,例如有些帳號早在2009年之前就開始潛伏,到了反送中事件時才浮出水面;許多帳號的粉絲或追縱人數完全一樣⋯⋯
Read More胡元輝說,最近因為選舉熱季到了,大家都捲在這個氛圍裡面,此時我們會面臨一個問題:如何讓我們的選舉政治變成一個公平,並且人民可以憑藉正確的資訊做出選擇的民主政治?
Read More「2019年亞洲事實查核專業論壇」除邀請各國事實查核組織進行經驗分享,也邀請來自新加坡、香港與台灣的學者一同參與,「事實查核與民主:學術界的反饋」場次中,由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諮議委員翁秀琪擔任主持人,邀請來自任教於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的J. Casey Hammond、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助理教授Masato Kajimoto,以及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王維菁,透過學界觀點,對事實查核提出研究報告。⋯⋯
Read More陳炳宏表示,「新聞」在媒體實務界或學術界是有很嚴謹的定義的,現在網路上傳散的有很多叫訊息或資訊,跟新聞應該有所區分。而假訊息的概念學界目前從意圖的有無,分為錯誤資訊(misinformation)與不實資訊(disinformation),後者較符合現在大家在談的假訊息的概念。若單指「假新聞」,又可分為三類:Pseudo News、Phony News,以及Fake News。⋯⋯
Read More打擊不實資訊除事實查核組織進行查證外,從資訊流動平台端進行初步監控與管理也同樣重要,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與優質新聞發展協會主辦「2019亞洲事實查核專業論壇」的「 網路平台與事實查核 」場次,由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羅世宏擔任主持人,邀請包括Google、LINE、Facebook與Twitter等網路平台代表,分享打擊假新聞及防止不實資訊傳播的做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