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上下游新聞市集

成為被社會需要的媒體

社群平台獨大的時代,獨立媒體的生存之道究竟是細如羊腸,還是大如康莊?媒體識讀教育基金會舉辦系列講座「媒體再造,我們為何需要這樣的媒體與內容」第二場,邀請《上下游新聞市集》創辦人馮小非主講,她詳述《上下游》的創辦契機、選題方向的摸索,以及對獨立媒體的未來想望。

Read More

以公共利益為優先,不畏時局壓力的《上下游新聞市集》

2014年,馮小非以《上下游新聞市集》共同創辦人兼產品統籌的身份,獲頒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首屆的「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那時《上下游新聞市集》剛創立3年左右。又過了近10年,在2023年卓越新聞獎第十屆的社會公器獎評審會議中,五位評審委員毫無異議一致同意將此獎項頒給《上下游新聞市集》,而評審意見也相當集中——十餘年來深入經營農業報導、獨立經營小農市集自給自足、探討雞糞與檳榔農藥議題促成政策革新、累積深厚社會信任感等,無一不是媒體的榜樣。

Read More

2023社會公器獎|《上下游新聞市集》獲獎 馮小非:帶著眾人支持的溫暖繼續奔跑下去

2023年社會公器獎得主《上下游新聞市集》成立逾12年,致力於農業生產、食物安全、環境保育等議題,是一個僅有5人編制團隊的獨立媒體。創辦人馮小非表示,農業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多重宇宙,希望靠著這些文章,能夠拉近人們與農業之間的距離。

Read More

上下游新聞市集創辦人馮小非:我們就像是個有機體,扭來扭去,一直在變化

點開《上下游新聞市集》網站首頁中的贊助連結,新跳出來的頁面中,有兩串數字不停變動,最後停在「10年來發表9,665則新聞文章」與「2021年月平均114萬瀏覽頁數」。作為2023年卓越新聞獎社會公器獎的得主,《上下游新聞市集》以有限的人力和資源,完成如此數量的新聞同時也獲得大量關注,是在評審過程中脫穎而出的關鍵之一。評審召集人張錦華在感言中,用「大家很難想像」的文字,描述《上下游新聞市集》的這番產出與成績。

Read More

第22屆卓越新聞獎揭曉 得獎作品主題國際化 反映台灣渴望掌握世界資訊

由卓越新聞基金會舉辦的第22屆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於11月21日圓滿落幕。本次超過900件作品報名,不僅是高於往年平均,更創下有史以來最多的報名件數。本屆電視及網路(影音)類「突發新聞獎」的得主從缺,評審召集人莊豐嘉表示,希望能藉此提醒媒體,未來能在突發新聞的報導上,投入更多資源與人力。

Read More

報導高山農業崩壞真相 蹲點農地區域實際踏察 楊語芸:深入後印象完全翻轉

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共同主辦的「2023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 — 虛幻新科技下的求真之路」於7月29日、30日舉行。在第一日下午的議程中,邀請《鏡週刊》人物組記者蔣宜婷及《上下游》新聞市集總編輯楊語芸分享調查報導產製的歷程心法。

在2022年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得主蔣宜婷分享完畢後,主持人邱家宜說明,去年適逢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成立20週年,因此發起「新聞報導專案獎助計畫」,補助新聞媒體,《上下游》新聞市集執行〈高山農業崩壞現形記〉調查報導,由楊語芸接續分享。

Read More

2019卓新沙龍紀實 No. 4/李慧宜|最遠的距離—以城鄉視野淺談台灣新聞的扁平化

「在時間的歷史裡挖掘,在空間的城鄉中探索,透過脈絡供給社會養分,創造人與人、人與環境的對話。」
脈絡之於記者,就是時間和空間的交疊,若以此去理解城鄉互動,記者在新聞的呈現上就很難置身事外的維持中立客觀。以北農系列報導為例,李慧宜建議新聞媒體工作者應多加爬梳事件背景,釐清消費者、生產者和北農之間的關係,盡量靠近真相去傳遞訊息,如此新聞就不會再流於扁平的謾罵或嘲諷。

Read More

卓越新聞電子報

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我們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