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的報導價值準則是什麼?臉書說了算?
社群媒體的興起,影響的不只是閱聽人的閱讀習慣,同時也影響媒體的曝光機會。社群網站巨擘「臉書」近年惹出的爭議不斷,包含「全球禁言」澳洲新聞業、使用者個資外漏爭議、干預選舉等等。《紐約郵報》抱怨說,Facebook 正在屏蔽、降低他們的新聞流量,也沒有給記者任何該擁有的尊重。
Read More社群媒體的興起,影響的不只是閱聽人的閱讀習慣,同時也影響媒體的曝光機會。社群網站巨擘「臉書」近年惹出的爭議不斷,包含「全球禁言」澳洲新聞業、使用者個資外漏爭議、干預選舉等等。《紐約郵報》抱怨說,Facebook 正在屏蔽、降低他們的新聞流量,也沒有給記者任何該擁有的尊重。
Read More民調研究結果顯示 YouTube 和 Facebook 持續扮演社群網路的領頭羊角色,分別有 81% 和 69% 的人報告使用過這些網站;而從 2019 年開始,只有 YouTube 和 Reddit 這兩個平台,在統計上看到有顯著成長。⋯⋯
Read More2018 年金融巨鱷索羅斯曾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中警告「社群媒體對社會的威脅」。演算法以「政治、犯罪或悲劇」一言蔽之何謂「新聞」,導致極右主義橫行、假新聞滿天飛。網路時代為新聞媒體帶來數位轉型,如今社群平台的壟斷和 AI 人工智慧的崛起,新聞業者正面臨空前絕後的困境。
Read More此起彼落的電話聲與電視新聞輪播監測、手指不停在鍵盤上敲打的聲響、交雜不同觀點的討論聲⋯⋯這些聲音充斥在新聞編輯室裡,使著許多人每日重要資訊來源的生產地充滿著生命力,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網路、社群媒體的運用稍稍讓這些聲音變少,新聞工作者是否有想過會有這麼一天再也無法聽到以上任何聲音?
Read MoreInstagram(台灣簡稱「IG」)從開始發展至近十年來逐漸受到歡迎,但是近年來,該社群媒體也成為了網紅、政治與選舉新聞和假新聞流動的場域。皮尤研究中心研究了美國成年人、青少年和兒童如何與該社群媒體互動,以下是該研究分析主要八項調查結果。
Read More聽起來真有點匪夷所思,在崇尚言論自由的英國,BBC 竟連全體記者編輯私人的臉書或推特也管到,要求個人的網上言論既要跟 BBC 口徑一致,也不可對公共事務隨意表態,否則後果自負,輕則警誡,重則飯碗不保。⋯⋯
Read More美國 2020 年總統大選距今還有兩個多月的時間,但是許多社群媒體使用者對於多數平台上看到的政治性內容感到筋疲力竭。皮尤研究中心於 7 月 13 日至 19 日針對美國成年人進行調查,該調查顯示約 55% 的成年社群媒體用戶表示,在社群平台上看到政治性的貼文和討論感到「厭倦」。
Read More去(2019)年 3 月,歐洲議會通過修法:《數位單一市場著作權指令》對版權規定進行全面改革以加強保障整個歐盟在線出版商和記者的權利,此項修法對科技巨頭公司造成了重大衝擊。今(2020)年二月,情況似乎出現轉機,《彭博社》指出 Google 正與包含法媒在內的歐洲媒體機構商談支付顯示新聞摘要的費用。
Read More社群媒體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依據BuzzFeed News報導,我們在過去十年放在網際網路上的一些訊息,不論是貼文、照片、或是在朋友塗鴉牆上的趣味留言,可能都已經消失不見了。另外,除了臉書之外,還有一個議題也值得我們注意:「舊的網際網路文化正在逐漸衰弱、消失」。
Read More《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作為關注全球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的深度報導與評論媒體,在Twitter、Facebook上擁有一定的追蹤者後,在2013年即制定策略和目標在Instagram上開彊闢土,使用視覺化的方式說故事,試圖吸引更多年輕讀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