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烏俄戰爭

誰的語言、誰的真相 台烏媒體如何轉譯戰爭敘事

2025年全球數位人權大會(RightsCon)在台北舉行,聚焦人工智慧、數位治理、開源技術於公民倡議的應用,以及對抗日益加劇的數位壓迫。在超過五百場論壇中,烏俄戰爭是關鍵議題之一。其中在「台烏媒體對話:在翻譯中守住每一句真實(Taiwan-Ukraine media dialogue: how not to lose anything in translation)」論壇上,邀集媒體、智庫與非營利組織代表,探討資訊爆炸時代下,媒體如何跨越語言、文化與政治藩籬,準確傳遞台灣與烏克蘭等地緣政治前線的真實處境,凸顯翻譯作為觀點詮釋與現實再造的關鍵角色。

Read More

英、美及歐盟大選:媒體觀察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舉辦「亞洲新聞專業論壇」,今年論壇主題定為「歷史性選舉年的新聞專業」,邀請來自日本、韓國、菲律賓、泰國等亞洲各國的優秀學者、專業記者與會,共同探討專業新聞工作者所面臨的時代考驗。

第五場主題為「英、美及歐盟大選:媒體觀察」,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杜念中擔任主持人,邀請日本共同社論說委員杉田弘毅(Hiroki Sugita)、大聲傳媒創辦人兼執行長吳薇、英國湯姆森基金會(駐柏林)業務發展主管安東.阿特米耶夫與台灣駐柏林自由記者林育立等人與談共同討論。

Read More

2023亞洲新聞專業論壇-台灣場|從台灣看俄烏戰爭 外媒記者寫出台灣故事

2023亞洲新聞專業論壇6月10日於台灣大學法學院霖澤館舉行,今年題綱是「美中對抗下的新聞專業(News Coverage amid US-China Geopolitical Rivalry)」。台灣場主題是「報導台海衝突:台灣媒體與國際媒體對話」,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杜念中主持,三立電視資深記者相振為、《聯合報》副總編輯郭崇倫、《華爾街日報》記者王若羽、法國國際廣播電台記者墨德安在場交流。他們分別站在台灣、國際媒體角度,分享報導台海衝突的經驗。

Read More

逆行者的告白:與烏克蘭站在一起

Before the Russian invasion of Ukraine on February 24, getting from Vienna to Kyiv took a little less than two hours in the air. But now the journey takes about two days, using all forms of transportation—train, car, bus, taxi—plus hours of waiting at borders and numerous checkpoints.

在2月24日俄國侵略烏克蘭之前,我從維也納搭機前往基輔不過兩個多小時。如今,同樣旅程需要花上兩天時間,還得用盡各種可能的交通方式--火車、汽車、巴士、計程車,加上在邊境等待的數個小時,以及無數個檢查哨。

Read More

「記得挑個漂亮的烏克蘭女生」——烏俄戰爭下的性別議題反思

「我不會因自己的性別而要求特權。我只希望我們的男性同胞,把腳從我們的脖子上移開。」(美國女性主義者Sarah Grimké,1837)
同一句話,1973年,已故美國「不恐龍大法官」金斯柏(Ruth Bader Ginsburg)在替一名女飛官爭取「男性同事都有唯獨她沒有」的居住津貼時,對時任男性大法官們再次引述。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況至今膠著,我結束採訪回台,數月過去,每每讀外電,仍會想起一些既幽微、卻確實存在的不舒服,彷彿被人嘗試踏過、或跨過脖子,未有外傷,身為女性,卻屢屢感到不安。

Read More

挺進波蘭 烏俄戰事烽火紀實 相振為:只要安全無虞 親赴現場是記者的天職與使命

雖然遠在台灣,我清楚記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前一刻的場景。當時手機「Liveuamap」跳出快訊(編按:即時全球警示地圖,Live Universal Awareness Map,通稱為Liveuamap),俄羅斯發布飛航公告(NOTAM)禁止民航機飛越烏東,隨後烏克蘭關閉領空。跑過幾年軍事外交新聞的經驗告訴我:這是開戰的徵兆。

坦白說,我跟大多數烏克蘭人民一樣,心裡有準備,但沒想到普丁(Putin)會真的動手。

Read More

戰火烽煙之下為國際記者穿針引線 他們是fixer新聞嚮導

自烏俄戰爭爆發以來,多名戰地記者以生命作為賭注,將前線消息帶給閱聽人。

從《時代雜誌》的紀錄片製作人雷納德(Brent Renaud)頸部中彈、立陶宛紀錄片製片人科維達拉維丘斯(Mantas Kvedaravičius)在馬里烏波爾遇難、俄羅斯籍記者鮑利納(Oksana Baulina)拍攝基輔購物中心時遭砲轟身亡,到美國《福斯新聞》攝影記者柴可羅夫斯基(Pierre Zakrzewski)乘車遇襲喪命。

為外界較少熟知的是,不少「在地新聞嚮導」(fixer),在戰爭冒著性命危險協助外國媒體取材。與《福斯新聞》合作、年僅24歲的烏克蘭新聞嚮導庫夫申諾娃(Oleksandra “Sasha” Kuvshynova),與柴可羅夫斯基一同遇害。

Read More
  • 1
  • 2

卓越新聞電子報

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我們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