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娟|獨立記者十年紀(8):有效率的訪談
完成一篇報導有多個環節,其中「訪談」更是成功與否的關鍵。記者擬定報導計畫、選擇受訪者、提出訪綱、進行訪談、整理訪談內容、並擇要化為報導的一部分。每個環節缺一不可,而且準備愈充分就愈能從訪談中得到回饋。
訪談有各種形式,包括一對一的私下訪談、或在公開場合的提問,兩者性質不太一樣。⋯⋯
完成一篇報導有多個環節,其中「訪談」更是成功與否的關鍵。記者擬定報導計畫、選擇受訪者、提出訪綱、進行訪談、整理訪談內容、並擇要化為報導的一部分。每個環節缺一不可,而且準備愈充分就愈能從訪談中得到回饋。
訪談有各種形式,包括一對一的私下訪談、或在公開場合的提問,兩者性質不太一樣。⋯⋯
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說:「所有創作行為或多或少都含有自我修補的意圖。某種程度是為自己而寫。」
雖然他寫的是虛構小說,但這句話套用到新聞報導也很適合。記者透過報導傳達自己的理念,某種程度也是為自己而寫。但跟小說有點不同,期待會多一點,而且超越個人,屬於公共性質,希望透過報導改變某些事情。⋯⋯
Read More決定做獨立記者之後,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該寫什麼好呢?」寫作題材、形式可以海闊天空,但記者主要報導公共議題,偏重公共政策及公民行動,領域不外政治、經濟、環保、農業、醫藥、科技等等。至於文化、運動、旅遊、影視等則屬於另外的專業領域,兩者報導方式不太一樣。⋯⋯
Read More日本作家大澤在昌在《百萬小說家的職人必修課》書中提到,作家應具備的條件之一就是「每日書寫」。他形容寫作就像汽車引擎,一旦冷卻過久,就不容易啟動。反之,即使每天只寫一頁,靈感跟創意就會源源而出。同樣地,獨立記者雖然沒有每天交稿的壓力,但還是養成每天寫點什麼的習慣比較好⋯⋯
Read More「台灣的媒體快活不下去了!」邱家宜說道。縱觀報業發展源流,自印刷術普及之後,政治勢力開始以報紙做為宣傳媒介,到後來倚靠低價、大量發行的私人報業,其主要收入來源來自廣告,發行的收益僅佔小部份,這就是資本主義自由報業的商業模型,也是理想的古典新聞專業。⋯⋯
Read More11月最後一天我參加一場〈媒體環境新解方〉的座談會,這個會議主要是討論當網路新聞逐漸成為主流,如何從網路訂閱獲取利潤,已成為媒體兵家必爭之地。但要讀者付費並非易事,唯有讓讀者打從心裏覺得值得,才可能讓他拿出錢來。而在這場付費競爭中,獨立記者又該如何自處?
Read More在前兩篇〈獨立記者的生存之術〉、〈獨立記者的寫作策略〉中,我談到獨立記者起步之後,要找到一個想專攻的報導領域。但有了領域之後不可劃地自限,需要不斷延伸議題才能持續學習。獨立記者不受版面限制,可以為讀者提供更完整的訊息,「細節」正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所在。⋯⋯
Read More在上一篇〈獨立記者的生存之術〉中,我提到獨立記者的幾個起步式,包括印一張名片、設立部落格、培養效率的工作習慣、找到一種收入模式等等。接下來再選擇一個你想持續經營的報導領域,獨立記者生涯就開始了。
Read More2009年我成立「環境報導」部落格,開啟獨立記者生涯,拜網路之賜,不必在組織就可以做記者。⋯⋯從十年前的第1個點閱,十年後累積到218萬個點閱。十年、120個月、3,650天,一點一滴的累積,對我個人來說,實現了我成為獨立記者的小小目標。對台灣媒體環境而言,獨立記者也成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存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