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新聞照片的保存與著作權保障(下)
公眾領域有沒有個人隱私?街頭拍景違法嗎?「合理使用」是什麼?⋯⋯
政大傳播學院講師鍾宜杰、《報導者》攝影主任余志偉,以及《CTWANT》新聞網站法務經理陳肇英在台灣新聞攝影協會舉辦的講座「數位時代新聞照片的保存與著作權保障」中,也對上述問題進行了非常具體的討論說明。
Read More公眾領域有沒有個人隱私?街頭拍景違法嗎?「合理使用」是什麼?⋯⋯
政大傳播學院講師鍾宜杰、《報導者》攝影主任余志偉,以及《CTWANT》新聞網站法務經理陳肇英在台灣新聞攝影協會舉辦的講座「數位時代新聞照片的保存與著作權保障」中,也對上述問題進行了非常具體的討論說明。
Read More「長久以來我們一直忽略了一件事:攝影記者的產出,這個智慧財產到底歸屬於誰?不只是資方,連勞方自己也忽略。」鍾宜杰說。
台灣新聞攝影協會舉辦的講座「數位時代新聞照片的保存與著作權保障」中,政大傳播學院講師鍾宜杰、《報導者》攝影主任余志偉,以及《CTWANT》新聞網站法務經理陳肇英三位與談人針對「個人與媒體公司之著作權歸屬」、「被攝者與著作權」等議題展開多方討論,不論對攝影記者或業餘的攝影愛好者而言,都提供了實用的建議。
Read More台北市產業總工會總幹事陳淑綸指出,事實上記者因工作特殊性,許多時候勞權受到侵害卻難以反抗,例如採訪時可能遭遇危險、卻不能退避,而很多媒體雇主也經常沒有意識到採訪現場存在危險,或是事後記者的精神創傷需要協助。此外,新時代裡記者與媒體機構的關係更多樣,需要更多彈性,但法規保障和彈性難以兩全,需要勞工和雇主之前有足夠強大的共識,才有透過協商取得平衡的可能。
Read More記者的工作型態相對特殊,但同樣應有勞權保障。台北市產業總工會總幹事陳淑綸在講座指出,許多記者與媒體機構之間的關係,可能是僱傭、承攬或特約,但實際上的認定,並非依據雇主或勞工的觀點,而是在於「雇主能否對勞工行使監督指揮權」,確認雙方存在從屬關係。
Read More根據菲律賓全國新聞工作者聯盟(NUJP)統計,當地已有 38 名媒體工作者感染新冠肺炎,其中 2 名攝影記者因重症死亡。瑞伊沒有健康保險也沒病假,只能放 14 天的無薪假。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統計,菲律賓有 700 萬至 1,000 萬的契約勞工,佔總勞工數約 1/4。⋯⋯
Read More「低薪、高工時、壓力大」是台灣新聞工作者長期面臨的處境,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勞動權又該如何保障?台灣記協與媒觀基金會發表「台灣新聞自由與記者權益監測計畫」成果,並發布《2020 台灣媒體工作者權利受害紀錄》報告,主張應該與國際記者聯盟(IFJ)合作,並建立記者權利守望機制與投訴平台。
Read More台灣榮獲亞洲新聞自由第二,維護新聞自由的努力受到國際肯定,當然可喜可賀。但許多經歷風華的媒體此刻卻正處於景氣寒冬,資遣裁員或解編改組頻傳。對照同樣的環境變遷,國外近年出現一種稱為「新聞合作社」的發展趨勢,這種國內相對不熟悉的新媒體運作模式,是否有機會成為新聞產業的未來的發展選項?
Read More⋯⋯媒體產業衰退加上疫情衝擊,這些現象帶給新聞工作者的損失恐怕遠甚於管理階層,以致於那些由新聞編輯所組織的工會數量激增。透過工會匯聚個人力量,共同築起一道防護,為新聞自由與勞動權益發聲,好與管理階層對等商談,解決就業環境裡的不平等狀況。
Read More3 月 5 日晚上,全國傳播媒體產業工會(以下簡稱「全傳媒工會」)開理事會。晚上 8 點半的會議,兩位幹部還在疾管署採訪,在群組留了訊息說會晚一點到,9 點多大致到齊終於要開始開會了,才剛坐定的幹部又收到來自疾管署的採通說 10 點要開記者會⋯⋯疫情之下,媒體要面臨多少風險?
Read More公元 2000 年以後,台灣各個產業的結構都發生變化,其中一個趨勢就是許多專業技術勞動者開始集體出來維護他們的權利,例如空服員、科技業工程師,以及醫療人員。媒體工作者也是高技術勞動者。然而,在所有的高技術勞動者中,記者作為專業的工作群體,其專業地位下滑的速度非常顯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