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小馬可仕 菲律賓記者如何戒慎恐懼?
還記得今年5月,菲律賓候任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當選隔天,我在馬尼拉與多名當地記者有約,他們都是我雅典耀大學新聞研究所的同學。聚會幾個小時前,有朋友說「難過到無法赴約」,甚至有人說「要不大家見面一起抱頭痛哭好了」,可以感受到新聞界的一片哀嚎及低迷的氛圍。
Read More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辦「2022亞洲新聞專業論壇」,在論壇首日下午的新加坡場中,主辦單位邀請新加坡獨立媒體《獨立網》創辦人暨顧問PN・巴爾吉(PN. Balji),探討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倫理。巴爾吉直言,雖然新聞倫理現在受到政府與市場的挑戰,新聞業的危機部分其實來自編輯室內部,也就是媒體追求即時性而缺乏事實查證,導致公信力受損。巴爾吉強調應該找到優秀人才來做出好新聞,讓社會理解新聞存在的價值,才能讓新聞工作持續下去。
Read More加拿大卡爾頓大學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加拿大新聞從業人員面臨嚴峻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心理創傷一方面來自記者需要報導重大災害事件的職業特性,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社交平台興起,網路上對記者的騷擾與攻擊日益嚴重。有鑑於這些攻擊行為恐影響新聞自由,加拿大廣播公司《CBC》率先推出多項措施,提供第一線記者所需的心理資源。
Read More新竹市輪胎行縱火案事件,在網路上看到一些聳動的新聞標題,我在自己私人的臉書感嘆這些無良媒體,但是在公領域中,若只是説說他們是沒有良心的媒體,或是跟網路留言一樣,咒罵喪心病狂、別人的小孩不是人嗎?記者沒有同情心嗎?記者沒有倫理嗎?下次問題還是會一再出現,因此,我想用比較長篇幅談談這些記者的工作環境與心理壓力,希望這個事件不要澆熄新聞傳播學院師生的理想,也不要淪為譏笑記者的話柄。
Read More「這一年來,重要的港媒消散,新聞人四處分飛,」李雪莉說:「新聞工作者不得不轉化心境,學習在混沌的空氣裡呼吸,才能活下去。」
2022亞洲新聞專業論壇的壓軸「中國/香港場」邀請到一位資深香港媒體人及兩位新生代媒體工作者主講,並由《報導者》總編輯李雪莉擔任主持人。
Read More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辦「2022亞洲新聞專業論壇」,在論壇開幕首日以台灣場——「疫情中的中國新聞採訪及烏克蘭戰爭報導」揭開系列場次序幕。台灣場邀請《中央通訊社》國際暨兩岸新聞中心副主任朱建陵和台灣外籍記者聯誼會會長、《德國之聲》記者楊皓暐擔任主講人,並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主持,場次主題探討現今台灣新聞專業在報導中國及國際新聞時出現的問題,以及在中國和國際上新聞業所普遍出現的當代現象,並與台灣的狀況進行對比。
Read More2022年05月27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主辦「政大傳院Media Talks」系列講座在政大新聞館一樓展演廳舉行,盼透過觀點、思考交會與沙龍形式,重建媒體議題的公共性、從業者的專業主義及傳播教育對媒體現場的關切。
2022年春夏第一場活動,以「台灣主權獨立、外省第二代?與媒體的角色」為座談主軸,邀請《自由時報》總編輯鄒景雯擔任主講人、政大傳播學院院長郭力昕擔任對談人,一起討論統獨問題與兩岸關係,以及媒體在這些議題中扮演的角色。
Read More自教育部於2002年訂定媒體素養教育政策迄今,已歷20年,為因應迥異於以往的媒體生態,教育部媒體素養推動會決議撰寫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針對這項教育政策,教育部委託中正大學於全台舉辦分區諮詢座談會,其中3/17的台北場於台大社科院梁國樹國際會議廳舉行,由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劉慧雯擔任引言人,並由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滕西華擔任主持人。
Read More隨著Twitter和Facebook等社群媒體的興起,新聞業及其運作方式已開始發生轉變。媒體公關服務商Muck Rack發布2022年最新媒體工作者調查報告,透過對媒體工作者的問卷調查,企圖了解社群媒體對報導策略的影響,及新冠疫情之下,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現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