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潔平

2023亞洲新聞專業論壇-中國場|中國新聞黑暗時代 媒體人如何在黑洞裡探求光亮

輕快的旋律響起,緊接著一個明亮而沈穩的聲音說道:「大家好,歡迎來到不明白播客,我是主持人袁莉。」紐約時報亞洲科技專欄作家袁莉,主持Podcast節目《不明白播客》至今一年多。曾以英文寫作多年、長居外地的袁莉,這一年來以中文對談,報導中國白紙運動、專訪流亡者、談國際政治,也報導中國年輕人的就業困境。她說:「我感覺我需要和中國人直接對話。」

Read More

媒體淪為平台下的「數位佃農」 傳播學者:應建立平台與新聞業者間的合理分潤機制

數位平台改變了媒體產業生態,媒體業者為了推播內容被迫受到演算法宰制。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劉昌德形容,現在的數位平台有如內容市場的「地主」,內容產製者則成了「數位佃農」,要改變「地主」與「佃農」的不平等關係,應讓平台跟業者間的議價更透明,或用課稅的方式成立公共基金、再公平分配給新聞媒體,才能讓內容產製的工作者獲得合理的報酬。

Read More

時間裡的同行者,非虛構寫作背後的生態條件

為什麼新生代的記者越來越想成為「作者」?非虛構寫作的薪火在台灣能否重燃?在「在場‧非虛構寫作獎學金」的第一季作品發布會中,Matters Lab及「在場獎學金」發起人張潔平、《報導者》總編輯李雪莉、端傳媒國際組主編寧卉,以及春山出版社總編輯莊瑞琳一同探討「時間裡的同行者,非虛構寫作背後的生態條件」。

Read More

谷玲玲X梁永煌X何榮幸X張潔平X陳順孝|新聞創新與永續營運模式

「新聞媒體的數位轉型已經持續了30年以上,在這個過程當中,創新兩字對媒體來說已經不新了,」台大新聞所副教授谷玲玲說:「媒體一直在找新的出路,越挫越勇。」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三十週年「重建新聞、鞏固民主:台灣新聞業的危機與轉機」研討會的B組第四場,以「新聞創新與永續營運模式」為題,由谷玲玲主持,邀請到《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報導者》創辦人何榮幸、Matters創辦人張潔平,以及輔仁大學新聞系主任陳順孝主講,內容包括:平面媒體生存法則、健全營收的關鍵、微型媒體的探索,甚至由小見大,從新聞商業模式探討內容生產的長期價值困境,可謂洞見深遠。

Read More

劉致昕X卞中佩X張潔平|真相製造鏈上的商人、敵人與我

「很多人在尋找敵人的過程當中,成為真相的敵人。」《真相製造》作者劉致昕、政大創新學院助理教授卞中佩與公共討論平台《Matters》創辦人張潔平,三人分別由不同的視角來剖析「真相製造」這個熱門的生意,內容包括:真相製造的產業鏈、人們為何相信假新聞,以及真實報導的利基所在。

Read More

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3/林靜梅|現場的美德——即時新聞的原生、採集與肉搏

林靜梅之所以能當記者 20 年,是因為喜歡未知感,不喜歡一成不變的生活,「坐不住又很喜歡湊熱鬧,本質上是大嬸性格,用在新聞就是『新聞魂』」。當記者很難預期會遇到什麼事,只要一遇到就開始熱血起來,「雖然跑了 20 年,但我還是很瘋狂」,這樣的新聞魂一輩子刻在她的骨子裡。⋯⋯

Read More

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2/張潔平|編輯作為一種技藝:形塑公共的策展人與守門人

作為新聞評論獎得主,張潔平卻說,不談怎麼寫評論,而是聊聊編輯在自身脈絡裡的重要性與影響。

張潔平對於獲得新聞評論獎還是相當驚訝,因為她自認並非典型的評論人,也甚少寫評論,撰文手法更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評論寫法,張潔平說:「我覺得我是用一個編輯的思路在寫這一系列的。」

Read More

卓越新聞電子報

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我們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