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台灣新聞攝影大賽 報名件數降但作品水準未減 沈昭良點出台灣缺乏正式攝影教育 盼新聞界培養攝影領域新人才
一篇能夠永垂千古的好新聞,除了引發共鳴的主題、表達精準的文字外,還必須搭上幾張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照片不只主宰讀者的視覺,其中所傳達的故事,更能勝過千言萬語。
由台灣新聞攝影協會舉辦的「2023台灣新聞攝影大賽」,2023年5月選出得獎作品後,在9月2日於文總城南空間舉行頒獎典禮。除了邀集各獎項的得獎者外,更邀請本屆比賽之評審,分析歷年來的作品趨勢,以及其在攝影業界的第一手觀察。
2023年12月7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一篇能夠永垂千古的好新聞,除了引發共鳴的主題、表達精準的文字外,還必須搭上幾張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照片不只主宰讀者的視覺,其中所傳達的故事,更能勝過千言萬語。
由台灣新聞攝影協會舉辦的「2023台灣新聞攝影大賽」,2023年5月選出得獎作品後,在9月2日於文總城南空間舉行頒獎典禮。除了邀集各獎項的得獎者外,更邀請本屆比賽之評審,分析歷年來的作品趨勢,以及其在攝影業界的第一手觀察。
公眾領域有沒有個人隱私?街頭拍景違法嗎?「合理使用」是什麼?⋯⋯
政大傳播學院講師鍾宜杰、《報導者》攝影主任余志偉,以及《CTWANT》新聞網站法務經理陳肇英在台灣新聞攝影協會舉辦的講座「數位時代新聞照片的保存與著作權保障」中,也對上述問題進行了非常具體的討論說明。
Read More「長久以來我們一直忽略了一件事:攝影記者的產出,這個智慧財產到底歸屬於誰?不只是資方,連勞方自己也忽略。」鍾宜杰說。
台灣新聞攝影協會舉辦的講座「數位時代新聞照片的保存與著作權保障」中,政大傳播學院講師鍾宜杰、《報導者》攝影主任余志偉,以及《CTWANT》新聞網站法務經理陳肇英三位與談人針對「個人與媒體公司之著作權歸屬」、「被攝者與著作權」等議題展開多方討論,不論對攝影記者或業餘的攝影愛好者而言,都提供了實用的建議。
Read More郭力昕認為,「當我們把複雜問題用視覺的方式呈現出來,有時候(議題)會被簡化。」或更常呈現運動被肯定、被同情、被歌頌的一面,可能忽略其他面向。例如,香港街頭的警察暴力確實存在,然而暴力的源頭,卻可能是在遙遠辦公室裡的主事者,「這個事情,該怎麼透過照片來凸顯呢?」
Read More現在談到新聞自由,大家想到的都是如何在採訪前線衝鋒陷陣,但鄭超文認為,只有在新聞工作者作為勞動者的權益獲得保障的前提下,我們才有可能去爭取更大的、外部的新聞自由,新聞工作上的成就也才會有穩固的基礎。我們有了這些新聞自由之後,能夠做什麼?鄭超文表示,以現狀來說,就是我們能夠去抵抗新聞的聳動性與點閱率的誘惑⋯⋯
Read More這場攝影大叔們的分享盛會,由台灣新聞攝影協會理事長、《光華雜誌》攝影組召集人莊坤儒主持,邀請《法新社》資深攝影記者Sam Yeh、台灣新聞攝影大賽評審劉子正、區國強與本次2019台灣新聞攝影大賽贏得評審團特別獎的《端傳媒》攝影記者林振東進行對談,齊聚一堂探討:攝影記者在新媒體時代如何逐浪而行?攝影的本質為何?又要怎麼看待新的媒材與社群?
Read More在如今網路盛行的年代,各式資訊快速風傳,為了抓住喜新厭舊的人們目光,媒體轉往追求更多的視覺刺激,而相較於靜態平面照片,具備視聽效果、且能完整還原事件的影片又更具優勢。再加上自媒體的興盛,令人不禁想探問:在目前社會中,新聞攝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究竟為何?
Read More從六月到八月,衝突程度提升,暴力樣態與主客體跟現在已經跟當時完全不同。然而,從台灣參與612反送中運動的中央社記者王飛華、公視新聞特約記者梁駿樂於台灣新聞攝影協會所舉辦的「香港反送中現場紀實座談 」中分享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中,鏡頭背後的身影浮現,置於衝突地景中,我們觀看記者、觀看香港、觀看媒體。
Read MoreREADr有一期數位專題〈娃娃機夾什麼〉,在文章旁設計娃娃機店的夾子和娃娃,隨著讀者往下閱讀,夾子也會跟著往下,最終夾起娃娃。這種「不像互動的互動」,卻是吸引讀者閱讀的成效最好,讓他頗為意外。「那篇貼文的閱讀深度真是無與倫比的深,大家都很想看到娃娃被夾起來的樣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