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屆卓越新聞獎|新聞攝影類|單張新聞攝影獎——現場紀錄
一對新人在日月潭底拍攝婚紗,身穿白紗的新娘和著西裝的新郎背後映襯著廣袤的大草原,凸顯人類的渺小與脆弱。劉子正以作品「在日月潭裡拍婚紗的新人」獲得本屆卓越新聞獎「單張新聞攝影獎」。評審團稱讚,該作品運用傍晚時刻拍照微弱光線,用懸殊比例呈現人與環境背景,並精準掌握明暗元素層次,成功營造詭異的氛圍。
Read More報導者創辦人何榮幸說:「這個獎項屬於報導者的每個人和所有支持的讀者。」當時,他抱持著「媒體改革、媒體公共化和調查報導」三個理念成立報導者,用兩句話來形容的話便是「廢墟開出一朵花、亂世守護一畝田」,無非是希望透過跨世代的努力推動媒體改變。
Read More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蘇正平表示,一個民間的、獨立的基金會要長年持續開展業務,充分完成宗旨賦予它的任務並不是那麼容易,它需要有足夠資源的挹注。此外,作為卓新獎20週年特別活動,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今年另外籌措了 100 萬元,以實質資源鼓勵記者繼續深耕新聞領域,成為社會的助力。
評審團主席孫曼蘋則提到隨著數位浪潮的趨勢,卓新獎也因應時代變革,增加多樣的獎項。她也呼籲媒體人共同支持《新聞媒體議價法》,期盼科技平台賺取巨額利潤後,能公平分潤給新聞媒體。
擔任新聞敘事創新獎評審的「PTT 創世神」、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提醒,新聞行業必須兼顧「敘事」與「創新」,在評審 80 多件投稿作品中,有的太著重創新、用了太多技術,看完後反而不知道專題希望留給讀者什麼印象,變成「只關注使用者,沒想到要去傳達什麼新聞議題」。⋯⋯
Read More數位時代為新聞敘事帶來改變與可能,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邀集去年度入選「新聞敘事創新獎」的媒體團隊於數位敘事創新小論壇上,分享入選作品的呈現模式與傳達給讀者的思考。資深新聞工作者黃哲斌則提醒,製作數位專題時須留意敘事線,不要因資訊量龐大而使得內容發散、失焦。⋯⋯
Read More林靜梅之所以能當記者 20 年,是因為喜歡未知感,不喜歡一成不變的生活,「坐不住又很喜歡湊熱鬧,本質上是大嬸性格,用在新聞就是『新聞魂』」。當記者很難預期會遇到什麼事,只要一遇到就開始熱血起來,「雖然跑了 20 年,但我還是很瘋狂」,這樣的新聞魂一輩子刻在她的骨子裡。⋯⋯
Read More作為新聞評論獎得主,張潔平卻說,不談怎麼寫評論,而是聊聊編輯在自身脈絡裡的重要性與影響。
張潔平對於獲得新聞評論獎還是相當驚訝,因為她自認並非典型的評論人,也甚少寫評論,撰文手法更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評論寫法,張潔平說:「我覺得我是用一個編輯的思路在寫這一系列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