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艾俐|我含淚要他們退出新聞界⋯
前天打電話給我以前在汕頭大學的學生,她是極優秀學生,在學校各項成績都好,做我助理,堅定了從事新聞的志向,促進中國讀者知之權利。
學校畢業後8年,她跑了旅遊、管理、交通、經濟等路線,這一年特別氣餒,不是自己跑不好,是管制太嚴,鬱卒加窒息,希望出國讀書,他們都說,這兩年如不出國,以後可能更難出國了。
Read More2022年10月19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前天打電話給我以前在汕頭大學的學生,她是極優秀學生,在學校各項成績都好,做我助理,堅定了從事新聞的志向,促進中國讀者知之權利。
學校畢業後8年,她跑了旅遊、管理、交通、經濟等路線,這一年特別氣餒,不是自己跑不好,是管制太嚴,鬱卒加窒息,希望出國讀書,他們都說,這兩年如不出國,以後可能更難出國了。
Read More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主辦「政大傳院 Media Talks」系列講座,邀請媒體工作者談論當前熱議傳播時事,希望藉此建立媒體議題的公共性,與發揮傳播教育的影響力。2022年春夏場的 Media Talks 主題為「兩岸/統獨」,期盼納入各方立場的觀點,創造自由激盪想法的討論空間。
Read More「這一年來,重要的港媒消散,新聞人四處分飛,」李雪莉說:「新聞工作者不得不轉化心境,學習在混沌的空氣裡呼吸,才能活下去。」
2022亞洲新聞專業論壇的壓軸「中國/香港場」邀請到一位資深香港媒體人及兩位新生代媒體工作者主講,並由《報導者》總編輯李雪莉擔任主持人。
Read More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辦「2022亞洲新聞專業論壇」,在論壇開幕首日以台灣場——「疫情中的中國新聞採訪及烏克蘭戰爭報導」揭開系列場次序幕。台灣場邀請《中央通訊社》國際暨兩岸新聞中心副主任朱建陵和台灣外籍記者聯誼會會長、《德國之聲》記者楊皓暐擔任主講人,並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主持,場次主題探討現今台灣新聞專業在報導中國及國際新聞時出現的問題,以及在中國和國際上新聞業所普遍出現的當代現象,並與台灣的狀況進行對比。
Read More記者的生涯中,有時由於個人能力的問題,有時則是因為某些新聞在客觀上不易或根本無從查證,甚或是聽錯、理解錯,不免會寫出讓自己事後面紅耳赤的烏龍新聞,我的 20 年瞎打誤撞經驗裡,也確實出過幾次糗,但是最讓我在事發時膽顫心驚,事後惶惶不安的,莫過於 2004 年 7 月間新加坡副總理李顯龍密訪台灣之事。⋯⋯
Read More「當地鼠挖了很複雜的坑道鑽來鑽去,我們就負責去打冒出頭來的地鼠。」甫開場,陳慧敏便以形象生動鮮明的打地鼠為比喻,表達事實查核工作是站在第一線、與網軍製造的謠言正面對決的形象,和前兩位走研究分析的講者較不一樣。今年七月成立滿兩週年的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目前除了做到健全查核機制⋯⋯
Read More「這是雙方都在持續對抗與進化的狀態,而不是現在就能有個答案或解方的問題。」講者楊順清用簡單的一句話,揭示全球打得如火如荼的資訊戰現況。雖然現今各國不再輕易發動軍事戰爭,但串聯人們比彼此接觸聯繫的網路,卻成了新的戰場──瞄準人心發動的資訊戰,正威脅社會走上分裂對立的悲劇。⋯⋯
Read More連「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都已經被港府的新聞稿定性為「顛覆政權」的口號。高呼帶有「港獨」口號意含的口號已經可以被捕、被起訴,但報導這類口號,引述他人不同意的意見,又會否踏入此禁區?假如外國媒體訪問一些被北京定性為「港獨份子」的人士,又會否觸及《港版國安法》的禁區?
Read More也許不久之後,我們將見到如同在中國發生的限制採訪自由、處罰記者等強力措施。吊詭的是,短期內應該還不至於對媒體或受訪者下手,因為中國還需要媒體及我們這些評論者分析《港區國安法》之惡,以極大化對人民的恐嚇。明知如此,媒體能不報導?能說一切「沒事,沒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