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有「新聞報紙」的未來(上)
如果將來沒有了紙本新聞,會怎樣?誰來告訴大家那些時事、講述大人物和小人物的故事?《紐約時報》邀請了幾位新媒體從業人員,分享他們對新聞業未來的看法,以及該如何完善業界當前的不足。
基進2.0:反思台灣30年來的學術及其政治實踐
馮建三提到,過去三十年來,台灣曾有過幾次媒體改造運動,當中有兩次與中國因素有關,較晚近的是反旺中,更早的則是聯合報退報運動,後者對台灣的報紙制度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
簡信昌|從數據新聞看數位的新聞思考方式
READr有一期數位專題〈娃娃機夾什麼〉,在文章旁設計娃娃機店的夾子和娃娃,隨著讀者往下閱讀,夾子也會跟著往下,最終夾起娃娃。這種「不像互動的互動」,卻是吸引讀者閱讀的成效最好,讓他頗為意外。「那篇貼文的閱讀深度真是無與倫比的深,大家都很想看到娃娃被夾起來的樣子。」
吳國禎|幻境漫遊!VR和AR在媒體上的應用
近年來,所謂的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或是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的新科技展示方式,有越來越常見到的趨勢;但是,多數的閱聽人在初步接觸這樣的呈現手法時,或許還不是太能夠分別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或是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的差別,這邊就先來簡單作個說明吧。
許多人宣稱要停用臉書,卻鮮少有人這麼作⋯⋯國際傳播學會主席談「網路平台化」
「許多人宣稱要停用臉書,卻鮮少有人這麼作!」Flew教授進一步指出,藉由使用者參予平台內容的填充,平台能形成一個相當完整的生態系統,對其中的使用者有著強大的箝制力。平台用戶往往具備不只一種角色,時而是生產者,時而是消費者,在這種情況下,能在平台上創造出的價值更加可觀,生態也更加穩固。
胡元輝|我們需要一場公共想像運動!
在公共思維高度匱乏的台灣,的確,我們很難想像公共媒體的功能與價值。1927年,全世界第一個公共廣電系統BBC正式誕生之際,該協會的總經理雷斯(John Reith)曾經宣示:「我們已致力建立公共服務的傳統,並將廣電服務完全轉換為對人類的服務。」誠然,公共媒體對人類文明與社會發展影響至鉅,我們還能容忍台灣成為公共失落的島嶼嗎?就請大家共同攜手,推動一場公共想像運動,一場盛大且全民參與的公共想像運動!一起來「想像公共」,也一起來普及「公共想像」!
要投資,就別給我限制!臉書反對資料隱私保護法的全球遊說
在一份最新揭露的臉書內部文件中提到,臉書曾對全球的政治人物,如前英國財政大臣 George Osborne等人進行施壓。臉書以承諾投資來要求政治人物為臉書反對資料保護法案。臉書針對數百名議員和監管者進行遊說,藉此試圖影響世界,影響所及的國家包括英國、美國、加拿大、印度、越南、阿根廷、巴西、馬來西亞,以及歐盟28個會員國。
胡元輝|打假新聞,LINE進來!
無論如何,LINE願意在對抗假訊息的行動上跨出一步,值得肯定。它是多方面的努力成果,亦可謂得之不易。期待LINE在對抗假訊息上所跨出的一步,可以對其他還在觀望或猶疑的社群媒體平台產生「激勵」或「壓力」,也唯有各大平台都能為所當為,對台灣社會與個人具有高度傷害力的假訊息才有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胡元輝|當社群媒體業者遇到「皮諾丘」
2016年以來,全球處理假新聞的經驗具體顯示,若無民間與政府的壓力,網路與社群媒體平台不會願意採取今天已經採行的作為。同樣的,若無足夠的關注與壓力,這些以商業利益為主要考量的平台業者亦不會落實它們對付假新聞的作為。舉例言之,Google所擁有的YouTube最近從印度開始實驗對抗假新聞的新作法,當使用者搜尋的題材可能是假訊息時,就會自動跳出一個資訊欄,展示事實查核機構所做的相關查核,很顯然的,若非印度的假新聞帶來壓力,YouTube不會這麼「看重」印度。
葉蔭聰|臉書令你天天滑手機,但你可曾想過什麼是社交媒體?
如果社交媒體對促成有用、良性的傳播及溝通如此有限,更談不上深層的認識理解,那麼,它存在的意義甚麼?是否只是企業利用數據互動來獲利的大生意?它最大最持久的作用是否製造一個讓國家及大企業監控的偽共有地(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