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聞如何不傷身體又講求效果?
千禧年左右,網路應用在台灣普及,一開始,當我們獵取資訊,主要透過剛崛起的Google;搜到喜歡的網站,包括新聞來源,就加進瀏覽器「我的最愛」,每天經由書籤造訪。
隨著清單越來越長,後來,出現各種書籤網站及RSS閱讀器。因為經常跑來跑去,發掘新的資訊來源,我稱之為「資訊的狩獵時期」。
篩選可靠資訊 鼓勵優質媒體
我問Google AI機器人Bard:「在台灣,網路每天新增多少則新聞?多少篇文章?」,Bard回答:「根據 Google 的數據,台灣網路上每天新增約 1 萬則新聞和 100 萬篇文章」;我對這數字存疑,但Bard接下來說的話發人深省:「由於網路上資訊的豐富性,台灣民眾可以找到與他們的興趣和需求相關的資訊;然而,網路上資訊的豐富性也意味著台灣民眾可能很難找到他們需要的資訊」。
傳媒一週:2023/10/06~2023/10/12
※ NCC放寬電視節目播廣告 從半小時播兩次變成三次|經濟日報|20231011
※ 新電信三雄時代來了…台台併 公平會有條件通過|聯合報|20231013
※ 華視總經理藍宜禎上任周年 今日請辭|經濟日報|20231012
國際傳媒:2023/10/06~2023/10/12
✎ TECHCRUNCH 資訊科技媒體《TechCrunch》|20231012
Instagram head says Threads is ‘not going to amplify news on the platform’
Instagram高層表示:新社群平台Threads未來不會在平台上刻意強調新聞
Instagram’s new Twitter-like app Threads is not prepared to truly challenge Elon Musk’s X, if recent statements by Instagram head Adam Mosseri hold true. In response to a post about Threads’ position on hard news, Mosseri explained the company did not intend to “amplify” news on its platform. His position is not a surprise, though it’s a disappointing one for those looking to exit X in favor of greener pastures. At Meta, both Instagram and Facebook have had difficult relationships with news publishers over the years, having battled fake news, clickbait and accusations of political bias.
台灣可成為亞洲區媒體中心 記者要保持敏銳 媒體須保持獨立不受政治干預
中央廣播電台成立95周年,舉辦台北、曼谷兩場國際論壇。9月18日台北場國際論壇先登場,主題為「疫後亞洲的展望:綜觀亞洲媒體生態變化:威權vs民主」,邀請台大新聞所所長洪貞玲擔任主持人,台灣外國記者會(Taiwan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會長周浩霖(Thompson Chau)、《紐約時報》駐台記者儲百亮(Chris Buckley)、前路透社北亞區總編輯菲爾.史密斯(Phil Smith)與談,他們皆擁有駐亞洲國家的媒體工作經驗,分享對緬甸、中國、南亞、台灣等處的媒體觀察與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