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娟|獨立記者十年紀(9) :如何整理訪談資料
經常有朋友問我,為什麼可以將一件事的來攏去脈寫得這麼清楚、甚至包含對話?其實這沒什麼訣竅,靠的只是好好做「場記」而已。
所謂「場記」是指記者在一個採訪場合所做的記錄,包括客觀地將在場人士發言打成逐字稿。以及主觀的觀察,例如在場人士的動作、氛圍等無聲訊息。而即使是主觀的觀察,當下還是如實記錄、不做任何評論。
國際傳媒:2020/05/29~2020/06/04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20200601
🔗New York Times public editor: Enough of ‘all the news.’ Time for what’s fit to print.
The first time anyone saw the New York Times’ famous motto, “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 wasn’t in the pages of the Times, but in a declaration of war.
傳媒一週:2020/05/29~2020/06/04
✅聯晚停刊 總編王茂臻:勞資會議協商人力精簡|中央社|20200601
✅今年9月起 電子雜誌可「永久閱讀」才能免營業稅|經濟日報|20200603
✅揭露「黃氏兄弟」隱私遭網友出征 鏡周刊道歉撤稿|中廣新聞網|20200604
李志德 feat. 朱淑娟|伸進媒體的中國黑手
鑒於種種打壓新聞自由的事例,新聞工作者該如何在中國安全的進行新聞工作?李志德指出一些注意事項:1、電腦永不離身。「哪怕是出去吃飯,或者去便利商店,我都會把電腦背著。永遠不要相信飯店的保險箱。因為你今天對抗的是國家機器,它永遠可以以國家安全或資安事件為理由,要求飯店做出各種配合。」⋯⋯
李志德|香港渣華道的日與夜(1):我與你和他,怎麼變成「閱讀共同體」?
我一個台灣人,在香港福建人聚居的地方,重新加入以「港漂」為主力的《端傳媒》,這組合本身就是種隱喻,透露這家媒體的性格。2015 年 8 月,《端傳媒》在傳媒市場上出現,喊出「打造華文閱讀共同體」的口號。一句口號,代表一份理想的追求。但它的實踐路徑究竟是什麼?一項新聞產品,如何吸引使用華文的讀者「共同」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