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訊息與事實查核調查出爐|九成民眾收過假消息 五成民眾自認不受騙
隨著網路科技發展,資訊傳播更加迅速,使內容不實或具誤導性的假訊息日漸氾濫。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正式發布針對台灣社會的第一份「假訊息現象與事實查核成效」大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九成的受訪民眾認為,台灣社會假訊息猖獗、嚴重影響社會。
調查報告點出一個有趣現象,有近六成(58%)的受訪民眾認為自己受假訊息的影響不大,卻擔憂別人會上假訊息的當。民眾辨認假訊息的方式,除了與親友討論、聽專家分析,也會使用事實查核機制。
受訪的台灣民眾中,約有55%的民眾知道闢謠或事實查核機構,達60.6%的受訪民眾肯定這些民間闢謠與查核組織的公信力。受訪民眾中有四成三知道「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在這些民眾中,則有八成四認為此單位有公信力。
但民眾是否真正使用事實查核資源? 調查結果顯示從未使用過的比例超過一半、達57.2%,顯示各查核組織的推廣使用有進一步努力空間。
此外,民眾認為傳播媒體最有責任減少假訊息流傳,其次是政府官員、網路與社群平臺、製造或散播者。而有高達七成的民眾認為政府、科技公司應該限制假訊息在網路流傳,即使相關作為可能損害人民的言論自由。
謝吉隆X史書華X李又如X柯皓翔X李怡志|資料分析作為新聞技能
“世界上你所能想到的事物,都能被量化、分類。 –台灣數據新聞推手 《天下雜誌》主編史書華”
在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三十週年「重建新聞、鞏固民主:台灣新聞業的危機與轉機」研討會的A組第三場「資料分析作為新聞技能」中,台大新研所副教授謝吉隆與《天下雜誌》主編史書華、《READr》記者、數位專題製作人李又如、《報導者》數據記者柯皓翔,以及政大傳播學院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李怡志等人,一同探討資料分析在媒體生態中的角色定位。
全球最多粉絲的新聞媒體!看BBC的Instagram經營心法
成立於1927年的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是英國公共媒體,創立目標以「告知」、「教育」、「娛樂」為三大目的。根據英國牛津大學2020年發布的《數位新聞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 2020)指出,BBC在英國民眾的「品牌信賴感」和「讀者使用頻率」都是全國第一,是名符其實的「叫好又叫座」。
然而,BBC在串流平台當紅的年代也面臨收視族群老化、影響力萎縮的數位衝擊,英國政府甚至宣布2027年廢止牌照費制度,BBC的主要資金來源面臨斷炊,但BBC新聞的Instagram卻逆勢成長,粉絲數在2021年12月超越2000萬,成為世界擁有最多Instagram粉絲群的新聞媒體。
國際傳媒:2022/02/18~2022/02/24
✎ IN THESE TIMES 美國政論月刊《在這些時代》|20220221
How a News Voucher System Could Revitalize American Journalism
「新聞兌換券」這樣的公共補貼系統 如何能振興美國新聞產業?
We can rebuild the local journalism industry by having the government give people the means to pay for news.
傳媒一週:2022/02/18~2022/02/24
※ 聯維收視費未入公司帳 NCC罰400萬要求換董事長、監察人|自由時報|20220223
※ 英國斥俄羅斯RT新聞頻道淪為克里姆林宮造謠工具|法廣中文網|20220224
※ YouTube 對不實、假新聞等內容 將採「4R」平台責任架構 包括停用「分享」按鈕降低傳播機率|COOL3C|20220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