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者的告白:與烏克蘭站在一起
Before the Russian invasion of Ukraine on February 24, getting from Vienna to Kyiv took a little less than two hours in the air. But now the journey takes about two days, using all forms of transportation—train, car, bus, taxi—plus hours of waiting at borders and numerous checkpoints.
在2月24日俄國侵略烏克蘭之前,我從維也納搭機前往基輔不過兩個多小時。如今,同樣旅程需要花上兩天時間,還得用盡各種可能的交通方式--火車、汽車、巴士、計程車,加上在邊境等待的數個小時,以及無數個檢查哨。
傳媒一週:2022/08/12~2022/08/18
※ 台蘋8月底熄燈? 傳新買家另立平台、聘用原有員工|ETtdoay新聞雲|20220817
※ 中介法草案/放任假訊息最高罰500萬 PTT:「等同關站」|自由時報|20220819
※ 塔利班掌權一年 阿富汗新聞工作者減少近60%|中央社|20220813
國際傳媒:2022/08/12~2022/08/18
✎ ✎ CNET 美國科技媒體網站《CNET》|20220811
Americans See Misleading Info Daily. So Google Is Making Changes
美國人接收誤導性訊息已成日常 Google為此正在做改善
This comes as a new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Poynter Institute and YouGov with support from Google found that 62% of people say they see false or misleading misinformation online every week.
「記得挑個漂亮的烏克蘭女生」——烏俄戰爭下的性別議題反思
「我不會因自己的性別而要求特權。我只希望我們的男性同胞,把腳從我們的脖子上移開。」(美國女性主義者Sarah Grimké,1837)
同一句話,1973年,已故美國「不恐龍大法官」金斯柏(Ruth Bader Ginsburg)在替一名女飛官爭取「男性同事都有唯獨她沒有」的居住津貼時,對時任男性大法官們再次引述。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戰況至今膠著,我結束採訪回台,數月過去,每每讀外電,仍會想起一些既幽微、卻確實存在的不舒服,彷彿被人嘗試踏過、或跨過脖子,未有外傷,身為女性,卻屢屢感到不安。
挺進波蘭 烏俄戰事烽火紀實 相振為:只要安全無虞 親赴現場是記者的天職與使命
雖然遠在台灣,我清楚記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前一刻的場景。當時手機「Liveuamap」跳出快訊(編按:即時全球警示地圖,Live Universal Awareness Map,通稱為Liveuamap),俄羅斯發布飛航公告(NOTAM)禁止民航機飛越烏東,隨後烏克蘭關閉領空。跑過幾年軍事外交新聞的經驗告訴我:這是開戰的徵兆。
坦白說,我跟大多數烏克蘭人民一樣,心裡有準備,但沒想到普丁(Putin)會真的動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