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新聞新戰場:《經濟學人》的Instagram與視覺化策略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作為關注全球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的深度報導與評論媒體,在Twitter、Facebook上擁有一定的追蹤者後,在2013年即制定策略和目標在Instagram上開彊闢土,使用視覺化的方式說故事,試圖吸引更多年輕讀者。⋯⋯
傳統新聞室轉型:BBC如何利用Instagram吸引閱聽人?
隨著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其中以影像為主要社交媒介的Instagram更是吸引了各大品牌將之作為推廣的重要平台。傳統新聞室亦乘上這波潮流,BBC即善用Instagram的功能和特性,將新聞轉化為新的形式,使追蹤人數在不到18個月的時間從440萬增加到1000萬以上,成為Instagram上全球最大的新聞帳戶之一。
新聞媒體的讀者互動:《彭博新聞社》如何使用Telegram?
Telegram的加密訊息功能吸引了越來越多注重隱私的用戶,2018年3月時,全球每個月已有兩億個用戶在使用這個社群媒體,《彭博新聞社》 (Bloomberg News)也開始以Telegram開發美國境外的受眾。《彭博社》Telegram發送訊息含有精簡的標題與新聞傳送門,讀起來像是簡短的電子報。⋯⋯
卜大中|媒體的昨日、今日、明日(5):媒體科技進步了,品質變爛了!
現在年輕的編輯、記者可能沒看過排字房撿鉛字、拼版、打印等過程,以為現在的電腦寫稿、傳輸、組版、印刷是自然而然的事。真是幸福啊。我有過很長一段傳統辦報的工作經驗,對於電腦科技的英明偉大簡直五體投地,尤其是對照片和圖檔的製作與傳輸之進步歎為觀止,回想過去辛苦的傳稿方式和圖像傳遞,其進步有如翻天覆地。⋯⋯
林奐成X耿詩婷X何柏均|一窺蘋果「GPS回收黑幕」的誕生始末
究竟「追蹤資源回收黑幕」這個主題是如何發想的?林奐成說,他們最早是在2018年作全球廢料湧入台灣的報導時,開始注意到這個議題。在他們採訪民眾以及回收業者後發現,很多人對於資源回收的流程並不了解。⋯⋯調查結束之後,另一個難題才開始:面對如此龐大的調查內容,要如何將它用互動網頁的方式呈現在讀者眼前?
吳秦雯X劉定基X蘇慧婕|當假新聞踩到法律紅線!防治假新聞:立法管制的困難險阻
當假新聞踩到法律紅線,是否有法可管?為什麼要立新法?由誰來管呢?法國、美國、德國分別又是如何在立法管制上應對假新聞?法國有《反資訊操縱法》,美國免責規定給得很大方,而德國又為什麼認為立法是必要的?我們來聽三位年輕的法律學者吳秦雯、劉定基與蘇慧婕怎麼說?
胡元輝X鄭宇君X魏玓XFacebookXLine|社群媒體雙面刃!審議民主?資訊操弄?
社群媒體究竟是審議民主的理想場域?抑或是資訊操弄的絕佳工具?胡元輝表示,過往所說的資訊操弄,在最近著名的案例就是香港的反送中事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現象,例如有些帳號早在2009年之前就開始潛伏,到了反送中事件時才浮出水面;許多帳號的粉絲或追縱人數完全一樣⋯⋯
卜大中|媒體的昨日、今日、明日(2):全民記者取代專業記者的時代
年輕世代傳統媒體的式微﹐讓台灣的國民黨在此次選舉中吃盡苦頭。新世代完全顛覆了傳統的老媒體的運作和傳播方式﹐從專業菁英手中搶下了傳統的新聞生產方式。新世代的網路使用者在家裡對媒體展開了革命﹐從專業的記者和編輯手中搶走了編採權﹐全民記者(作家)的時代來臨⋯⋯
胡元輝|即時事實查核挺進2020總統選舉
隨著假訊息日益受到關注,事實查核機制亦日漸為人所知,亦開始在選舉活動中扮演角色,包括在此次總統選舉過程中興起的即時事實查核。⋯⋯以美國而言,2016年的總統選舉乃典型個案,即時事實查核蔚然成風,不少媒體與事實查核組織都以各自的方法即時查核了總統候選人的辯論內容⋯⋯
報導vs.推文!記者該不該刪掉社群媒體上的推文?
「社群媒體上的文章需不需要定期刪除?」這是近期在美國新聞圈熱門的討論話題之一。依據美國新聞雜誌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CJR)的報導,一名記者如此回應:「刪除所有推文,讓自己的社群媒體重新開始,然後將發送推文一舉動視為在電視上播出一樣鄭重,並將Instagram設為私人帳號,因為一則糟糕的推文可能會永遠阻擋你成為公正的權威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