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致昕X卞中佩X張潔平|真相製造鏈上的商人、敵人與我
「很多人在尋找敵人的過程當中,成為真相的敵人。」《真相製造》作者劉致昕、政大創新學院助理教授卞中佩與公共討論平台《Matters》創辦人張潔平,三人分別由不同的視角來剖析「真相製造」這個熱門的生意,內容包括:真相製造的產業鏈、人們為何相信假新聞,以及真實報導的利基所在。
「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No. 6/黃俊儒X陳璽尹|科學與事實查核——破解科學假新聞
「2021事實查核與調查報導工作坊/台北場」來到最後一個場次,以「科學與事實查核」為主題,由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陳慧敏主持,邀請中正大學通識中心教授黃俊儒、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陳璽尹一同探討科學之於事實的落差,呼籲落實媒體素養,也對近日熱門的疫情新聞進行相關探討。
「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No. 5/陳顥文X張喆|學生來闢謠
在如今網路科技蓬勃發展的時代,資訊取得相當容易,卻也使不實謠言的傳播更加快速。如何在收到消息時辨別其真偽,成了當代閱聽人的一大課題。鳳山高中學生陳顥文與師大附中學生張喆,分享在生活中實踐事實查核技巧,並將正確資訊帶入家庭及校園中的經驗與感想。⋯⋯
「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No. 4/黃建璋X蕭惟任|「消失的農地」中的調查報導教戰守則
這篇讓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盛讚的專題報導,肇始於臉書的兩篇貼文。黃建璋表示,某天他在臉書上看到,彰化在地社團發了有關彰化大村鄉要開發科技園區,造成居民反彈的貼文。一開始他沒有放在心上,但過了一兩天,又見有貼文抗議鹿港要新增工業園區。他開始尋思:彰化到底有多缺工業區?
「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No. 3/蔡佳珊|調查報導的光與影——「光電侵農大調查」幕後省思
〈光電侵農大調查〉榮獲2020年卓越新聞調查報導獎,得主蔡佳珊卻說:「這是一個得罪很多人、不討喜的報導。」究竟原本應該承載陽光的電板投下了甚麼樣的陰影?在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優質新聞發展協會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合辦的「2021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中,蔡佳珊分享她是如何踏入這個辛苦跋涉兩百個案場的調查報導,又是如何穿梭在複雜的價值迷宮之中,將真相帶給讀者。
「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No. 2/曹嬿恆X李比鄰X劉彥伯|AI、機器人與事實查核:群眾協力與人工智慧
疫情期間,不實訊息滿天飛,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及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攜手舉辦線上《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鼓勵社會共同抵禦假訊息。工作坊第 2 場的主題為「AI、機器人與事實查核」,探討人工智慧如何協助事實查核,減少人力的負擔。
「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No. 1/蘇正平X莊豐嘉X胡元輝X傅文成X許瓊文| 疫情下的不實訊息:從境外假資訊協作到政府回應
疫情影響我們的生活,戴上口罩、隔著隔板用餐,但實際上遠不止如此,泛濫的假訊息更撕裂了社會,也衍生了「資訊疫情」(infodemic)一詞。這也彰顯假訊息常在重大事件時,廣泛流傳的現象,許多人想藉此獲得政治或商業上的利益。究竟假資訊如何傳播?又該如何防範?
曹家榮X蔡如音X林玉鵬|當數位平台變成日常生活的基礎,文化生產有無新的可能?
Google(谷歌)、Apple(蘋果)、Facebook(臉書)、Amazon(亞馬遜)等巨型數位平台(簡稱 GAFA)如何衝擊當代文化與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台灣社會學會針對此議題舉辦線上論壇,從社交平台、Podcast 平台和串流影音的角度,對數位平台與文化產製的關係進行探討。
馮建三X蔡蕙如X程宗明|巨型數位平台贏者全拿,新聞產業與內容生產者何去何從?
Google(谷歌)、Apple(蘋果)、Facebook(臉書)、Amazon(亞馬遜)等巨型數位平台(簡稱 GAFA)對全球媒體生態帶來巨大且深刻的改變,無論是對新聞產業的衝擊、演算法造成的資訊偏頗、使用者個資被濫用、或是假資訊的散佈,都引起學界乃至於各國政府的關注。⋯⋯
羅秉成X蘇正平X劉昌德|「打假」的台灣模式如何可能?如何延續?
在《台灣如何對抗不實資訊—跨部門合作模式分析》的研究報告發表會邀請到行政院政務委員羅秉成、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蘇正平、政大傳播學院教授兼研究暨發展中心主任劉昌德擔任與談人,內容包括:現行政策之形成與檢討、對平台責任期許的轉變、事實查核的公共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