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訊息與事實查核調查出爐|九成民眾收過假消息 五成民眾自認不受騙
隨著網路科技發展,資訊傳播更加迅速,使內容不實或具誤導性的假訊息日漸氾濫。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正式發布針對台灣社會的第一份「假訊息現象與事實查核成效」大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九成的受訪民眾認為,台灣社會假訊息猖獗、嚴重影響社會。
調查報告點出一個有趣現象,有近六成(58%)的受訪民眾認為自己受假訊息的影響不大,卻擔憂別人會上假訊息的當。民眾辨認假訊息的方式,除了與親友討論、聽專家分析,也會使用事實查核機制。
受訪的台灣民眾中,約有55%的民眾知道闢謠或事實查核機構,達60.6%的受訪民眾肯定這些民間闢謠與查核組織的公信力。受訪民眾中有四成三知道「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在這些民眾中,則有八成四認為此單位有公信力。
但民眾是否真正使用事實查核資源? 調查結果顯示從未使用過的比例超過一半、達57.2%,顯示各查核組織的推廣使用有進一步努力空間。
此外,民眾認為傳播媒體最有責任減少假訊息流傳,其次是政府官員、網路與社群平臺、製造或散播者。而有高達七成的民眾認為政府、科技公司應該限制假訊息在網路流傳,即使相關作為可能損害人民的言論自由。
政大傳院Media Talks「輿論製造時代的政治記者與真相」(下)|網軍如何帶動風向?黃驛淵解析政治網軍運作方式
政大傳院Media Talks邀請《報導者》副總編輯劉致昕與《鏡週刊》資深記者黃驛淵,以「輿論製造時代的政治記者與真相」為主題,各自分享自身經歷。
黃驛淵在下半場分享其政治記者的經驗,以及解析網軍的操作體系。演講一開始,黃驛淵呼應講題,「記者的工作其實就在做輿論製造。」他認為,在輿論製造的時代,從「真相」轉變到「資訊」,中間受到很多角力的影響,網軍只是一部分,還有記者、公關、行銷、政府、黑道、幕僚、企業⋯⋯等等的參與。英國作家Virginia Woolf 曾說:「一切不曾發生,直到它被描述。」這句話從學生時代到成為政治記者,一直放在他的心中。
政大傳院Media Talks「輿論製造時代的政治記者與真相」(上)|「真相」如何與輿論對抗?劉致昕分享當代記者的挑戰與契機
政大傳院Media Talks邀請《報導者》副總編輯劉致昕與《鏡週刊》資深記者黃驛淵,以「輿論製造時代的政治記者與真相」為主題,各自分享自身經歷。
劉致昕以其著作《真相製造》提及的議題,將第一手採訪與關鍵實錄帶給讀者,並用三句話點出當今媒體環境的問題:
1. 數位出版科技的普及,讓建立不實內容變得更簡單。
2. 社群媒體讓發佈不實內容變得更簡單。
3. 社群媒體讓散佈不實內容變得更簡單。
王泰俐X詹怡宜X陳立人X唐鳳X胡元輝|誰還在乎新聞真實?台灣公民社會因應假訊息的努力以及未來展望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舉行30週年研討會,以「重建新聞、鞏固民主:台灣新聞業的危機與轉機」為主題,並細分8個子題場次。
台大新研所教授王泰俐主持「誰還在乎新聞真實?台灣公民社會因應假訊息的努力以及未來展望」主題場次,邀請TVBS新聞部副總經理詹怡宜、LINE Taiwan董事總經理陳立人、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以及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與談。
吳崑玉|政治記者如何贏得採訪對象的尊敬?
雖然也曾在媒體任職,但此生大多數時間都在做政治幕僚,因此採取一個「反覘」的角度,來談談政治人物和幕僚眼中的記者。在許多人眼中,政治記者多是特定政治人物的放話管道,其實這是錯的,據我的觀察大多數政治記者仍是就事論事的報導者與評論者。
陳裘德XIrvin PekmezX甯卉|引發波黑國家級問責風暴的中國呼吸機,我們的跨境合作調查
你知道一篇跨境調查報導被推送到手機前,需經歷多少波折?跨境調查報導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它的出現為新聞行業帶來哪些啟發與挑戰?端傳媒特約記者陳裘德、巴爾幹調查報導網絡波黑記者 Irvin Pekmez,與端傳媒國際組主編甯卉對談。希望讓讀者了解跨國調查報導如何促成、協作,他們怎麼透過跨境合作抽絲剝繭,揭開呼吸機亂象的面紗,一步步逼近真相。
李志德|在媒體速食化的年代,談「非虛構寫作」
曾經一度在台灣發展鼎盛,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報導文學」,為何倏忽沒落、乏人問津?又是在什麼樣的契機之下,重新回到公眾視野?台灣新聞記者協會舉辦「新住民媒體識讀講座」,邀請到《鏡文學》副總編,同時也是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常務委員的李志德主講,介紹「非虛構寫作」的歷史源流、興衰起落、寫作態度以及「讓受訪者吐露真心」的採訪策略。
張鐵志X蔡瑞珊|《VERSE》:以文化為核心,書寫屬於當代台灣的詩歌
2020 年 8 月,全新的混種文化媒體在台灣誕生。《VERSE》以文化為核心,但不只書寫藝術、生活風格等狹義的文化,更討論公共議題,探索價值理念與社會趨勢,也剖析創意產業的商業策略。如果將每期雜誌、每篇報導都視為詩歌的一個段落,如同「VERSE」的原意——韻文、一節詩或是歌曲,那麼,這份刊物可謂譜出一首屬於當代台灣的詩歌。
媒體素養教育立法!英國推出《2021 線上安全法》草案
邁入數位時代多年以來,網路對社會和政治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並在全球各地都引起廣泛的爭論。有鑑於此,英國在今年發布《線上安全法草案》,草案賦予通訊管理局(Ofcom)對網路平台的監理職責,以確保言論自由、新聞自由、民主政治和民眾上網安全,也制定了針對公民媒體素養的職責和義務。
劉致昕X李雪莉X陳信聰|真相製造時代,公共議題還能有話好說嗎?
《報導者》副總編,同時也是《真相製造》作者的劉致昕、《報導者》總編輯李雪莉與公視《有話好說》製作人兼主持人的陳信聰一同探討媒體的興衰起落,分享彼此的媒體甘苦談,並試圖在煙硝四起的聲量競逐場中,摸索媒體在新時代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