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卓越新聞電子報

80年代環保記者楊憲宏–他說自己只是個寫手,記錄歷史/管婺媛

  八○年代之初,他走遍台灣各大公害現場,寫出不下百篇的公害報導,他慷慨激昂的譴責政府在環境政策上的後知後覺,落筆之際又時能見著他深刻的人文關懷與對土地的熱愛。多年之後的今天,楊憲宏,這個名字,我們只記得他是政治評論節目的常客,只聽聞他是「資深新聞工作者」,是「政治評論家」,卻不知道,他也是當年那個時常坐著野雞車深入西南部污染現場,夜半獨自坐著客運趕回報社寫稿的環保記者–楊憲宏。...

Read More

由王定宇事件談廣播媒體自律責任/嚴玉霜

  在激烈競爭的傳媒環境下,新聞媒體對突發新聞的處理方式,通常只做到傳播要素中的「通道」,而非「守門人」的角色,讓媒體是否還能把持專業的自主性受到質疑。對於突發或進行式的新聞,媒體無從掌握狀況,使得新聞播報宛如球賽轉播。...

Read More

讀者的購買與閱讀習慣,變了嗎?–2007 台灣雜誌出版產業調查《讀者》面/張春炎

  在讀者的閱讀與消費調查的部份,首先主持人俞國定(商業周刊社長)強調:過去國內並沒有做過相關的大調查,這是首次,也呈現出此份報告的可貴之處。從2007讀者調查部份,可以發現有幾個重點,首先是目前讀者之所以閱讀雜誌,主要的動機在於「聚集知識、增進自我成長』。因此,在各類型雜誌中,可以發現讀者對財金行銷雜誌不論是閱讀(37.2%)、訂閱(49.8%)、購買(35.3%)都是第一名,這部份也或許意味著,由於2007年市場金融表現不佳,使得讀者更希望透過雜誌達到...

Read More

台灣雜誌出版產業如何求生?–2007 台灣雜誌出版產業調查《產業》面/張春炎

  根據產業面的調查報告可以發現,若以公司作為調查單位,則各出版業者的業外經營以出版為大宗,有將近五成的比例。在各雜誌出版業的設立資金來源與比例的部份,外國企業投資佔了將近五成(49.3%);其次是本國個人投資佔32.3%。解讀這樣的數據分佈,主要原因是因為外國企業投資的雜誌出版業,都以高資本額、規模屬大型企業為主;從員工人數來看,十人以下的公司佔最大比例(42.8%),由此可以發現台灣的雜誌出版業多屬於中小型甚至是微型的企業,如果以五十人以上作為標準,較...

Read More

《影像共和國》–音像創意的無所不在,散佈了更高參與度、表意民主的種子/作者:Celia Hannon、Peter Bradwell、Charlie Tims

  成本低廉的數位科技,以及寬頻近用,打破了由製作、廣播公司掌握、獨占的動態影像領域。在此,新公共資訊場域隱然浮現。   這份研究由赫爾辛基Helsingin Sanomat基金會主持,2008年同時與歐洲文化基金會在五個國家(英國、土耳其、德國、羅馬尼亞與芬蘭)進行為期一年,調查歐洲各地年輕人使用音像媒體(audiovisual...

Read More

卓越新聞電子報

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我們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