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新聞專業

2022假訊息年度高峰論壇|假訊息像病毒 媒體識讀教育不可缺 培養群體免疫力

在現今資訊快速傳播的時代,民眾能輕易取得各類資訊,卻也使假訊息的流傳更加迅速,假訊息防治也因此成為時下備受討論的議題。

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與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假台大法律學院霖澤館一樓國際會議廳舉行「2022假訊息年度調查發表暨高峰論壇」,會中先公布「2022年假訊息大調查」結果,緊接著進行「假訊息的管制及平台責任」主題論壇。

Read More

假訊息與事實查核調查出爐|九成民眾收過假消息 五成民眾自認不受騙

隨著網路科技發展,資訊傳播更加迅速,使內容不實或具誤導性的假訊息日漸氾濫。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正式發布針對台灣社會的第一份「假訊息現象與事實查核成效」大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九成的受訪民眾認為,台灣社會假訊息猖獗、嚴重影響社會。

調查報告點出一個有趣現象,有近六成(58%)的受訪民眾認為自己受假訊息的影響不大,卻擔憂別人會上假訊息的當。民眾辨認假訊息的方式,除了與親友討論、聽專家分析,也會使用事實查核機制。

受訪的台灣民眾中,約有55%的民眾知道闢謠或事實查核機構,達60.6%的受訪民眾肯定這些民間闢謠與查核組織的公信力。受訪民眾中有四成三知道「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在這些民眾中,則有八成四認為此單位有公信力。

但民眾是否真正使用事實查核資源? 調查結果顯示從未使用過的比例超過一半、達57.2%,顯示各查核組織的推廣使用有進一步努力空間。

此外,民眾認為傳播媒體最有責任減少假訊息流傳,其次是政府官員、網路與社群平臺、製造或散播者。而有高達七成的民眾認為政府、科技公司應該限制假訊息在網路流傳,即使相關作為可能損害人民的言論自由。

Read More

謝吉隆X史書華X李又如X柯皓翔X李怡志|資料分析作為新聞技能

“世界上你所能想到的事物,都能被量化、分類。 –台灣數據新聞推手 《天下雜誌》主編史書華”

在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三十週年「重建新聞、鞏固民主:台灣新聞業的危機與轉機」研討會的A組第三場「資料分析作為新聞技能」中,台大新研所副教授謝吉隆與《天下雜誌》主編史書華、《READr》記者、數位專題製作人李又如、《報導者》數據記者柯皓翔,以及政大傳播學院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李怡志等人,一同探討資料分析在媒體生態中的角色定位。

Read More

全球最多粉絲的新聞媒體!看BBC的Instagram經營心法

成立於1927年的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是英國公共媒體,創立目標以「告知」、「教育」、「娛樂」為三大目的。根據英國牛津大學2020年發布的《數位新聞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 2020)指出,BBC在英國民眾的「品牌信賴感」和「讀者使用頻率」都是全國第一,是名符其實的「叫好又叫座」。

然而,BBC在串流平台當紅的年代也面臨收視族群老化、影響力萎縮的數位衝擊,英國政府甚至宣布2027年廢止牌照費制度,BBC的主要資金來源面臨斷炊,但BBC新聞的Instagram卻逆勢成長,粉絲數在2021年12月超越2000萬,成為世界擁有最多Instagram粉絲群的新聞媒體。

Read More

林照真X蕭衡倩X吳琬瑜X王銘岳X胡光夏|好新聞應該付費?探索一個新的商業模式

在資訊唾手可得的時代,新聞付費在台灣有沒有實施的可能?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三十週年「重建新聞、鞏固民主:台灣新聞業的危機與轉機」研討會的B組第二場「好新聞應該付費?探索一個新的商業模式」中,《聯合報》內容長蕭衡倩、《天下雜誌》內容長吳琬瑜、《關鍵評論網》行銷長王銘岳,以及世新大學傳播學院院長胡光夏共同探討新聞付費在台灣的各種條件與可能性。

Read More

卓越新聞電子報

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我們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