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新聞專業

走在沒有保護網的推特鋼索:記者對新聞編輯室社群媒體政策的反應

記者們愈來愈依賴如臉書和推特等社群媒體平台來追求閱聽人的參與,閱聽人也認為這對改善新聞在公眾的知名度和可信度是必要的。

記者們了解到,透過社群媒體與閱聽人互動會帶來個人和職業的風險,也就是可能遭受政治偏見指控、酸民的攻擊、人肉搜索和人身安全的威脅,這對於女性和有色人種的記者特別嚴重,彷彿正在「推特上走鋼索」,不得不使用社群媒體來建立他們對工作的意識和信任,又要擔心這麼做的同時會遇到的風險。

Read More

戰火烽煙之下為國際記者穿針引線 他們是fixer新聞嚮導

自烏俄戰爭爆發以來,多名戰地記者以生命作為賭注,將前線消息帶給閱聽人。

從《時代雜誌》的紀錄片製作人雷納德(Brent Renaud)頸部中彈、立陶宛紀錄片製片人科維達拉維丘斯(Mantas Kvedaravičius)在馬里烏波爾遇難、俄羅斯籍記者鮑利納(Oksana Baulina)拍攝基輔購物中心時遭砲轟身亡,到美國《福斯新聞》攝影記者柴可羅夫斯基(Pierre Zakrzewski)乘車遇襲喪命。

為外界較少熟知的是,不少「在地新聞嚮導」(fixer),在戰爭冒著性命危險協助外國媒體取材。與《福斯新聞》合作、年僅24歲的烏克蘭新聞嚮導庫夫申諾娃(Oleksandra “Sasha” Kuvshynova),與柴可羅夫斯基一同遇害。

Read More

疫情與陳抗中的記者職災與職業病

記者工作經常充滿各種壓力與風險,也因此可能面臨各種職業傷病。為了協助新聞工作者面對這些狀況,全國傳播媒體產業工會舉辦「全傳媒勞教—槍炮、病毒與採訪:媒體工作的命運」,播放戰地記者瑪莉.柯文的真實故事改編電影《私人戰爭》,並邀請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陳宗延醫師,探討疫情和陳抗中的記者職災與職業病,並由工會理事長嚴文廷擔任主持人。

活動下半場的綜合座談,更邀請到台北市產業總工會總幹事陳淑綸、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企業工會理事彭婉晴及工會秘書高若想、《鏡週刊》記者曾芷筠和《報導者》記者林雨佑一同討論。

Read More

2022年《路透社》紀念講座| 坦克、TikTok和信任:動盪時期的新聞業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的《路透社》紀念講座每年度舉辦,邀請全球菁英新聞工作者,針對當年度新聞產業的重要議題發表演說,並在會後進行座談。

今年(2022年)講座邀請《路透社》總編輯加洛尼(Alessandra Galloni),以「坦克、TikTok和信任:動盪時期的新聞業」為題發表演說。

Read More

卓越新聞電子報

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我們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