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新聞專業

朱淑娟|獨立記者十年紀(1):獨立記者的生存之術

2009年我成立「環境報導」部落格,開啟獨立記者生涯,拜網路之賜,不必在組織就可以做記者。⋯⋯從十年前的第1個點閱,十年後累積到218萬個點閱。十年、120個月、3,650天,一點一滴的累積,對我個人來說,實現了我成為獨立記者的小小目標。對台灣媒體環境而言,獨立記者也成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存在!

Read More

2019卓新沙龍紀實 No. 4/李慧宜|最遠的距離—以城鄉視野淺談台灣新聞的扁平化

「在時間的歷史裡挖掘,在空間的城鄉中探索,透過脈絡供給社會養分,創造人與人、人與環境的對話。」
脈絡之於記者,就是時間和空間的交疊,若以此去理解城鄉互動,記者在新聞的呈現上就很難置身事外的維持中立客觀。以北農系列報導為例,李慧宜建議新聞媒體工作者應多加爬梳事件背景,釐清消費者、生產者和北農之間的關係,盡量靠近真相去傳遞訊息,如此新聞就不會再流於扁平的謾罵或嘲諷。

Read More

2019卓新沙龍紀實 No. 3/陳廷宇|獨立特派員:我們與惡的距離—談深度專題報導的挑戰

「我們的特色是不置身事外,永遠跟民眾站在一起。」陳廷宇經常提醒記者,身為獨立特派員的一份子,發想題目時要不斷的思考,為什麼要做這個題目? 獨立特派員什麼題目都做,但特別著重在弱勢的、人家不報的、冷門的議題,盡可能去同理那些被記錄者的心情。

Read More

劉昌德|媒體有事嗎? 媒體與惡的距離!

前陣子火紅的公視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造成廣大的迴響,媒體的結構、環境等因素導致媒體背離專業、貪婪嗜血。新聞記者成為眾人口中的腦殘記者,有些媒體更因為自己的立場影響新聞專業。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素讓媒體淪落至此?國史館4月18日邀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劉昌德教授,與長輩們展開一場對話,探討台灣新聞環境現況以及觀眾如何與惡保持距離。

Read More

卓越新聞電子報

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我們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