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新聞專業

林榮基X郭力昕X莊坤儒|拍或不拍?真實性與政治性的界線?——香港運動現場影像敘事的新聞倫理

郭力昕認為,「當我們把複雜問題用視覺的方式呈現出來,有時候(議題)會被簡化。」或更常呈現運動被肯定、被同情、被歌頌的一面,可能忽略其他面向。例如,香港街頭的警察暴力確實存在,然而暴力的源頭,卻可能是在遙遠辦公室裡的主事者,「這個事情,該怎麼透過照片來凸顯呢?」

Read More

《華爾街日報》「客製化」報導迎合閱聽眾?事實查核中心這樣說

距離 2020 美國總統大選投票日不到三週,其政治情勢牽動世界,引發全球關注。今年 6 月《路透社》報導,社群媒體上出現冷飯熱炒,網民廣傳 2016 年《華爾街日報》「一文兩版」試圖迎合觀眾一聞。究竟我們每天「被餵養」的是什麼?是客觀中立的事實,抑或是被框架的意識形態?媒體是否為了迎合閱聽眾,進而製造社會對立與分化?

Read More

從「社運新聞學」看新聞客觀性

在發生重大社會事件時,光是報導與否就已經暗示了某種立場,遑論報導的優先順位、篇幅大小,或者敘事框架?但是反過來說,如果沒有最基本的可信度,又有誰要看你的報導?因此新聞媒體還是會試著在某種程度內追求「公正客觀」。只是有時候,事情會變得比較棘手。

Read More

新聞裡的「人情味」會否影響讀者對議題的看法和評價?

近年來,公眾意見兩極分化的情形越發嚴重,新聞媒體應具有帶動議題討論、鼓勵持不同意見的群眾相互理解尊重的功能,而非加深分歧、激化矛盾。若在報導具有爭議的政治問題時,在新聞當中添加人性化的詳細資訊,是否能夠協助讀者化解分歧,並提高讀者看待新聞機構的正面態度?

Read More

卓越新聞電子報

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我們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