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元輝|資助平台式微,公眾參與不死!──weReport劃下休止符的前思與後想
weReport 的「謝幕詞」終於完成與公布了。儘管如此,還是覺得有必要對群眾資助新聞機制的未來提供一點經驗與想法,供後來者參考。畢竟全球的「群眾資助新聞業」並未走入歷史,台灣新聞類群眾資助平台雖然趨於式微,但原因未必在於新聞業沒有此項需求,而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結果。
Read MoreweReport 的「謝幕詞」終於完成與公布了。儘管如此,還是覺得有必要對群眾資助新聞機制的未來提供一點經驗與想法,供後來者參考。畢竟全球的「群眾資助新聞業」並未走入歷史,台灣新聞類群眾資助平台雖然趨於式微,但原因未必在於新聞業沒有此項需求,而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下的結果。
Read More此起彼落的電話聲與電視新聞輪播監測、手指不停在鍵盤上敲打的聲響、交雜不同觀點的討論聲⋯⋯這些聲音充斥在新聞編輯室裡,使著許多人每日重要資訊來源的生產地充滿著生命力,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網路、社群媒體的運用稍稍讓這些聲音變少,新聞工作者是否有想過會有這麼一天再也無法聽到以上任何聲音?
Read MoreInstagram(台灣簡稱「IG」)從開始發展至近十年來逐漸受到歡迎,但是近年來,該社群媒體也成為了網紅、政治與選舉新聞和假新聞流動的場域。皮尤研究中心研究了美國成年人、青少年和兒童如何與該社群媒體互動,以下是該研究分析主要八項調查結果。
Read More聽起來真有點匪夷所思,在崇尚言論自由的英國,BBC 竟連全體記者編輯私人的臉書或推特也管到,要求個人的網上言論既要跟 BBC 口徑一致,也不可對公共事務隨意表態,否則後果自負,輕則警誡,重則飯碗不保。⋯⋯
Read More「在即時新聞爆炸的環境裡,讓觀眾有系統地掌握新聞脈絡及重點。十點不一樣讓人看見了突破一成不變的環境,求新求變的努力。」評審的寥寥數語,充分肯定了《十點不一樣》九度入選、三度榮獲卓越新聞獎「每日新聞節目獎」的用心。由於頒獎當天王結玲不克出席,本報記者特別與王結玲進行線上專訪⋯⋯
Read More《民主之眼》三部曲透過攝影記者的鏡頭,回望1980-2000
目前正在挖貝集資,希望將公播版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