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衰弱的地方新聞 從與大學生合作開始
美國各地方的新聞媒體機構都努力地透過廣告和訂閱收入來賺取收入,而這些收入多是用來支付報導、編輯、製作文章的開銷。但是隨著新聞工作的崗位職缺越來越少,地方新聞機構找到了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法,也就是「多與新聞本科系的大學生合作」。
Read More美國各地方的新聞媒體機構都努力地透過廣告和訂閱收入來賺取收入,而這些收入多是用來支付報導、編輯、製作文章的開銷。但是隨著新聞工作的崗位職缺越來越少,地方新聞機構找到了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法,也就是「多與新聞本科系的大學生合作」。
Read MoreBefore the Russian invasion of Ukraine on February 24, getting from Vienna to Kyiv took a little less than two hours in the air. But now the journey takes about two days, using all forms of transportation—train, car, bus, taxi—plus hours of waiting at borders and numerous checkpoints.
在2月24日俄國侵略烏克蘭之前,我從維也納搭機前往基輔不過兩個多小時。如今,同樣旅程需要花上兩天時間,還得用盡各種可能的交通方式--火車、汽車、巴士、計程車,加上在邊境等待的數個小時,以及無數個檢查哨。
Read More2021年卓越新聞獎在文字類獎項增設「解釋報導獎」,旨為鼓勵記者報導重要而複雜的事件時,能說明解釋其發生原因並對脈絡進行深度分析。在78件參賽作品的激烈競爭中,《今周刊》的「玩法之徒」 獲得評審一致肯定,榮獲此獎。
《玩法之徒》深入剖析監察院「石木欽案」報告,內容報導前公懲會委員長石木欽與富商翁茂鍾不當往來,牽扯諸多司法警調人員涉案,並造成銀行員被司法追訴而死事件,報導透過監察院彈劾報告、專訪相關當事人,並請法界人員評析案件偵查、判決之疑點,以圖表方式呈現時間序,解釋報導案件全貌。
中國接管香港25週年之際,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記者研究員陳妙玲(Emily Chan Miu Ling)訪問了七位香港記者,整理出七段香港記者捍衛新聞自由的動人故事。
本文獲作者陳妙玲同意翻譯刊登,原文請參閱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The fate of Hong Kong’s journalists under China’s rule: seven stories of broken dreams, perseverance and hope〉一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