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數位創新小論壇/何欣潔X楊時鈞X杜奕瑾X謝吉隆|數位敘事縮短讀者與資料的距離,玩科技仍勿忘新聞本質
擔任新聞敘事創新獎評審的「PTT 創世神」、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提醒,新聞行業必須兼顧「敘事」與「創新」,在評審 80 多件投稿作品中,有的太著重創新、用了太多技術,看完後反而不知道專題希望留給讀者什麼印象,變成「只關注使用者,沒想到要去傳達什麼新聞議題」。⋯⋯
Read More擔任新聞敘事創新獎評審的「PTT 創世神」、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提醒,新聞行業必須兼顧「敘事」與「創新」,在評審 80 多件投稿作品中,有的太著重創新、用了太多技術,看完後反而不知道專題希望留給讀者什麼印象,變成「只關注使用者,沒想到要去傳達什麼新聞議題」。⋯⋯
Read More數位時代為新聞敘事帶來改變與可能,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邀集去年度入選「新聞敘事創新獎」的媒體團隊於數位敘事創新小論壇上,分享入選作品的呈現模式與傳達給讀者的思考。資深新聞工作者黃哲斌則提醒,製作數位專題時須留意敘事線,不要因資訊量龐大而使得內容發散、失焦。⋯⋯
Read More這趟任務長達 20 天,第一批同事更長 26 天,大概連續吃了半個月的超商微波食物,有同業說得好,這是體力與戰力的極大考驗,我個人年近半百,所幸中年婦女素日有健身習慣,肉體還算堪用,可能也因為身處於在眾多頂尖選手,全力以赴、堅持到底的氛圍中,我也頗受感染與鼓舞。⋯⋯
Read More沒有最挑戰,只有更挑戰。出國採訪考驗的,不單單只有新聞專業本身,還有大量無法預設、掌控的突發狀況,測試著記者的抗壓性與應變能力,以為過去已經遭遇過各式困難,稱得上身經百戰,但在疫情嚴峻時期,又在嚴格保護影像版權的東京奧運賽事,我這才體會何謂難上加難。⋯⋯
Read More林靜梅之所以能當記者 20 年,是因為喜歡未知感,不喜歡一成不變的生活,「坐不住又很喜歡湊熱鬧,本質上是大嬸性格,用在新聞就是『新聞魂』」。當記者很難預期會遇到什麼事,只要一遇到就開始熱血起來,「雖然跑了 20 年,但我還是很瘋狂」,這樣的新聞魂一輩子刻在她的骨子裡。⋯⋯
Read More《民主之眼》三部曲透過攝影記者的鏡頭,回望1980-2000
目前正在挖貝集資,希望將公播版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