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德|怎麼跑好社會新聞(7):跑新聞時發現有認識的人,會如何處理?(上)
有讀者詢問,如果我跑新聞時發現有認識的人,會如何處理?
新聞就是新聞,秉公處理即可!切記絕不因為彼此有恩怨就加油添醋、無中生有,但是也絕不因爲個人私交而亂公義輕輕放下甚至故意遮蓋,因為一手遮天掩蓋新聞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有讀者詢問,如果我跑新聞時發現有認識的人,會如何處理?
新聞就是新聞,秉公處理即可!切記絕不因為彼此有恩怨就加油添醋、無中生有,但是也絕不因爲個人私交而亂公義輕輕放下甚至故意遮蓋,因為一手遮天掩蓋新聞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本來,日本 311 大震災跟我無關(我當時是《中國時報》駐東南亞特派員),但由於我有採訪南亞大海嘯的經驗,報社於是要我前往支援採訪,所以我也因緣際會先後採訪了這兩場世紀災難,更沒想到的是,我寫的報導中最轟動的部分是對兩場災難救援表現的比較,因為是日本輸給了印尼!
Read More台灣的觀眾真的對環境議題冷感嗎?環境類節目非野生動物、海底生物,就只能探討核能或綠電嗎?全球暖化是真的,即刻行動吧!過去的十年已經回不去了,一起想想未來的十年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Read MoreBBC 氣候創意節「從發電機到飛輪:BBC 工作室如何激發創新且永續降低碳排的最新技術和工具」這個講座,分享了許多 BBC Studios 如何在每年產出 2,500 小時節目的情況下,激發創新且永續的製作方式。而在講座「創意與透過 albert 低碳製作」中,筆者也透過影集《BANG》和《007:生死交戰》的創作者分享,看見官方認證的「低碳製作」能如何發揮創意並同時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Read MoreBBC氣候創意節邀請來自不同類型和平台的開拓性創作者,在當天的兩場講座:「BBC戲劇 The Trick 編劇座談」以及「説故事真的能救地球嗎?」,談討在講述氣候變遷等重要議題時,如何與觀眾建立關聯性,並且促成實際行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