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衝點擊數、科學家衝發表量 「科學」如何成為假訊息溫床?
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出現「不實訊息大流行」,突顯科學新聞的重要性。科學新聞是政府推動公衛政策的重要媒介,也是民眾理解防疫措施的管道。社群平台上大量的不實訊息不僅危害健康,更破壞民眾對科學的信任。過去許多學者將不實訊息問題歸咎於社群平台業者。但有時候,科學本身就是假訊息的來源。
Read More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出現「不實訊息大流行」,突顯科學新聞的重要性。科學新聞是政府推動公衛政策的重要媒介,也是民眾理解防疫措施的管道。社群平台上大量的不實訊息不僅危害健康,更破壞民眾對科學的信任。過去許多學者將不實訊息問題歸咎於社群平台業者。但有時候,科學本身就是假訊息的來源。
Read More隨著網路科技發展,資訊傳播更加迅速,使內容不實或具誤導性的假訊息日漸氾濫。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正式發布針對台灣社會的第一份「假訊息現象與事實查核成效」大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九成的受訪民眾認為,台灣社會假訊息猖獗、嚴重影響社會。
調查報告點出一個有趣現象,有近六成(58%)的受訪民眾認為自己受假訊息的影響不大,卻擔憂別人會上假訊息的當。民眾辨認假訊息的方式,除了與親友討論、聽專家分析,也會使用事實查核機制。
受訪的台灣民眾中,約有55%的民眾知道闢謠或事實查核機構,達60.6%的受訪民眾肯定這些民間闢謠與查核組織的公信力。受訪民眾中有四成三知道「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在這些民眾中,則有八成四認為此單位有公信力。
但民眾是否真正使用事實查核資源? 調查結果顯示從未使用過的比例超過一半、達57.2%,顯示各查核組織的推廣使用有進一步努力空間。
此外,民眾認為傳播媒體最有責任減少假訊息流傳,其次是政府官員、網路與社群平臺、製造或散播者。而有高達七成的民眾認為政府、科技公司應該限制假訊息在網路流傳,即使相關作為可能損害人民的言論自由。
Read More政大傳院Media Talks邀請《報導者》副總編輯劉致昕與《鏡週刊》資深記者黃驛淵,以「輿論製造時代的政治記者與真相」為主題,各自分享自身經歷。
黃驛淵在下半場分享其政治記者的經驗,以及解析網軍的操作體系。演講一開始,黃驛淵呼應講題,「記者的工作其實就在做輿論製造。」他認為,在輿論製造的時代,從「真相」轉變到「資訊」,中間受到很多角力的影響,網軍只是一部分,還有記者、公關、行銷、政府、黑道、幕僚、企業⋯⋯等等的參與。英國作家Virginia Woolf 曾說:「一切不曾發生,直到它被描述。」這句話從學生時代到成為政治記者,一直放在他的心中。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