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環境報導工作坊 6月13日舉辦
五年來,環保團體透過社區參與或政府遊說,其實在各地都做了很多事,但媒體的訊息披露卻相當有限,影響社會對相關議題的共鳴程度,延緩改革腳步。環境新聞應該如何呈現?如何突破目前形同封鎖的媒體自我篩檢?是環保運動與媒體改革的重要課題之ㄧ。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與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共同舉辦此一工作,就是希望能邀請環境記者、環保團體、學者一起討論,提出可供未來參考的行動方案。 ...
Read More2005年05月19日 | 最新消息
五年來,環保團體透過社區參與或政府遊說,其實在各地都做了很多事,但媒體的訊息披露卻相當有限,影響社會對相關議題的共鳴程度,延緩改革腳步。環境新聞應該如何呈現?如何突破目前形同封鎖的媒體自我篩檢?是環保運動與媒體改革的重要課題之ㄧ。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與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共同舉辦此一工作,就是希望能邀請環境記者、環保團體、學者一起討論,提出可供未來參考的行動方案。 ...
Read More2005年02月1日 | 最新消息
日前,卓新獎基金會已與商周出版社簽訂合作契約,並對外公布「資深媒體記者出版獎助辦法」,歡迎資深媒體記者踴躍申請。 卓新獎基金會除了透過卓越新聞獎的頒發,來激勵新聞工作者在平日的報導中,追求新聞的深度及視野,推動資深記者出版獎助計畫,則進一步提供新聞工作者一個集結長期觀察的管道。宏觀與前瞻必能有助當下新聞判斷,對新聞深度的追求,則激發系統性觀察與研究的動機,兩者相輔相成。...
Read More2004年12月4日 | 最新消息
本人才疏學淺,不過喜歡思考,喜歡追根究柢。譬如說,我就很想問:徹底民主、徹底專制、半民主或者半專制,這些都是政治。那麼媒體和政治的關係到底是怎樣互動,所以才造就了媒體工作不同的社會地位? 台灣在過去五十幾年當中,從徹底專制過渡到半專制、半民主,又過渡到今天徹底民主。媒體工作者的社會地位,又是如何一個漲落起伏的過程?假如今天我們不滿意台灣媒體工作者的社會地位,那麼哪一些是政治因素?哪一些是媒體工作者應該承擔的? 以上這些問題,我還沒有找到最後的答案,...
Read More2004年12月4日 | 最新消息
今年頒獎典禮中,由前公共電視董事長吳豐山以「傳播界應嚴格自律以贏得社會敬重」為題發表演講。他批評目前台灣電視談話節目中,出現了很多「資深媒體人」,什麼題目都可以談的怪現象。另外卓新獎基金會董事長蕭新煌,評審團主席林淇瀁也分別就今年卓新獎的特色、以及評審感想致詞,其他包括前卓新獎基金會董事長徐佳士、新聞局長林佳龍、聯合報社長王文杉、總編輯黃素娟,中時晚報社長陳國祥、中國時報總編輯黃清龍、民生報社長項國寧、新新聞週刊社長王健壯、天下雜誌發行人殷允芃等人也都...
Read More2004年11月30日 | 最新消息
得獎作品與得獎人名單如下: 平面媒體類 新聞採訪報導獎 梁玉芳/南洋新婦過台灣系列報導/聯合報 國際新聞報導獎 徐錫滿/深入伊朗大地震現場/慈濟月刊 新聞攝影獎 王遠茂/生命之愛/中國時報 新聞評論獎 從缺 廣播類 新聞採訪報導獎 傅靖珺/騙術大觀園/正聲廣播電台 新聞節目主持人獎 簡余晏/寶島新聲電台 電視類 新聞採訪報導獎 張筱瑩、范光忠/台灣水荒慌系列報導/公共電視...
Read More《民主之眼》三部曲透過攝影記者的鏡頭,回望1980-2000
目前正在挖貝集資,希望將公播版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