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出版獎助

鄧添來(交通部郵電司司長):數位技術搶先 市場需求有落差

  我們提到數位電視,可將它分為三塊,第一塊是最早的無線電視,第二塊是後來出生的有線電視,第三塊是新電視,技術名詞應該叫IPTV。前兩個部分有數位化的問題,IPTV則是因為數位化才會出生。在無線電視方面,目前五家無線電視台都已數位化。早期類比傳輸,6MHz只能放一個頻道,現在視解析度需要,可以到四到六個頻道。目前只有三個,五家合起來是15個,加上公視製作HDTV,就有16個無線電視數位化的頻道節目,與類比同步播出。家裡如果還是接收類比訊號,我建議你還是買一...

Read More

許傳陽(淡江大學大傳系助理教授):媒體近用權 擴及社團組織

  在數位時代的科技環境下,近用權的確認是無庸置疑的,我想從一個市場角度來談數位媒體特性、內容產製還有近用概念。市場規範的兩個方式,第一個方式是以市場的「結構多元」創造「內容多元」,美國的管制模式就是如此,但它的市場分成三個區塊。第一個是衛星電視、第二個是cable電視,第三個是無線電視。這樣的管制模式移植到台灣,恐怕會有問題。因為在台灣電視市場,cable是獨大的,將近百分之八十。...

Read More

陳清河(台灣通訊學會理事):推動數位化 莫忘傳播人權

  我用一個字很快切入討論的主題,這個字眼叫做entropy(能趨疲)。因為談的是數位政策,所以我從科技環保的角度來看,在環保裡我們有reuse, reduce, recycle 。其實數位政策也有很多東西,像我們李委員、宗明兄談的,就是思考怎麼去讓我們的訊息更精準,用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能量,我想這就是一段環保的概念。為了使我們在座各位也分享到什麼叫做能趨疲,我就很快的來講。...

Read More

李大嵩(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數位發展快 NCC修法因應

  我個人是通訊技術背景,對傳播政策沒有很深刻瞭解,只是過去在NCC八、九個月以來而稍有涉獵。我還是討論數位化技術的進步,如何改變傳播本質。過去二十年數位化技術的演進,從通訊工程的專業角度來看,是非常驚人的。我剛回台灣的時候,internet還是剛剛出現的概念,那時甚至還沒有e-mail 。90年代以後,internet才蓬勃發展,進步幅度大到連我們這些技術背景的人都很難消化。...

Read More

戴皖文(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公眾網路擴大 傳播內容方式突變

  究竟與觀眾如何互動與交流,這應該是未來公共利益的價值。所謂的互動交流,不是指數位電視的互動性與科技的問題,而是談一個不在頻道與節目為主體的影視環境下,該如何重建公共利益。我們談了很多大方向政策問題,但我們對於公共利益,以及公共傳播行為,並沒有很深入的瞭解。...

Read More

《民主之眼》三部曲透過攝影記者的鏡頭,回望1980-2000年台灣民主運動最真實的現場。

目前正在挖貝集資,希望將公播版送進校園,讓下一代也能看見、理解台灣走過的歷史。

募資連結:https://wabay.tw/projects/eyesondemocracy

卓越新聞電子報

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我們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