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出版獎助暨媒體專業資源

劉幼琍(政大廣電系教授):擦亮品牌 公視價值爭取認同

  我們看到公視法三個版本,當前哪一個最適合?首先我們看「公廣集團」這四個字。請問「公廣集團」這四個字在法律用語明確嗎?我們看到公視的網站上寫著:公廣集團是2006年7月成立。怎麼成立呢?真的是不清楚。我們如果從法律的角度來看,只有2006年1月份所通過的《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給它一個基礎,但這個基礎不夠,只說政府編列預算招標採購設置的客家、原住民、宏觀電視等頻道製播,應該在條例通過後,次年度起,交由公視基金會辦理,不過還不能算是公廣集團的法律基礎。...

Read More

鍾裕淵(公共電視執行副總經理):多元與包容性 公廣集團價值所在

  公共電視除了世運轉播,最近還有很重要的任務,是與台大的孫老師合作,轉播了日全食這樣重要的天文活動,對於國內的天文、科普教育都有相當深的著墨。從日全食的轉播,就讓我想到當年的伽俐略、哥白尼。我心裡最大的感觸,就是公視有它一定的包容性與實驗性。為什麼會提到這兩位偉大的先知,因為誰知道當時的異端邪說,說不定幾百年後就變成真知灼見,這是公共電視最大的精神所在。...

Read More

陳耀祥(台北大學公行系助理教授):掌握公共媒體定位 公視未來才有解

  主辦單位可能看到我最近在《月旦法學》裡寫了〈公共電視的節目自由與財務保障〉,所以請我來發言。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剛好是因為我在自由時報,針對公視的財務投書,後來我再把投書寫成一篇文章。剛才管委員提到德國模式,剛好我本身是留學德國,而且我的博士論文就是寫公共電視的財務保障。當初我拿教育部的公費出去的時候,學的就是傳播法,而從憲法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所以這個問題完全是在我的研究範圍裡。...

Read More

管碧玲(立委):恨鐵不成鋼 民進黨籲公視發展核心價值

  我參與過媒改社一次座談,那時是針對年初媒改社的版本,今天看到的是第二個版本,我想就延續下來,把我的想法與大家討教。觀察台灣媒體所處的環境,再理想的藍圖,是要發展與政治力、與資本主義邏輯有抗衡能力的傳播力量,這在台灣非常重要。   台灣的傳播是處在三種情境之下,有一種擁抱資本主義的社會主流氛圍,這部分台灣社會沒救,商業邏輯主宰一切。當我們看到教育部長來自學界,卻要學生考理財,我覺得沒有話講了。台灣的傳播是在這種資本主義強而有力的主流氛圍。...

Read More

劉昌德(政大新聞系副教授、媒改社召集人):擴大公廣規模 強化專業能力

  我今天在這裡主要是代表媒改社,就媒改社提出的公廣法版本向大家說明。本來應該完全以媒改社版本為主,不過大家可以看到,最主要的精神,第一個是要擴大公廣集團的規模,第二是在擴大規模的同時,要強化專業經營能力,與公眾監督的責任。   從這兩個部份出發,剛才吳委員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經費規模的擴增。在這裡我就先把媒改社的角色放一邊,我要來支持吳委員剛才提到六十億的想法,或是收視費這樣的想法。這件事對我而言不代表媒改社的意見,它會是更根本的、更好的方案。...

Read More

卓越新聞電子報

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我們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