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及網路(文字)類得獎者感言紀實

新聞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也是一場與遺忘的對抗。在今年的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上,平面及網路(文字)類的得獎者們,再次用他們的筆觸證明了文字的力量。從風災現場的泥濘、機構中失智長者的困境、廢墟少年的邊緣生活,到性別議題的尖銳思辨,得獎者們在致詞中展現的不僅是獲獎的喜悅,更是新聞工作者對社會角落永不放棄的凝視。
突發新聞:速度背後的溫柔與使命
在「突發新聞獎」方面,中華電信主任副總經理朱永正將獎座頒發給《上下游新聞市集》團隊(楊語芸、林怡均、林吉洋、孫維揚),表彰其作品〈丹娜絲來襲:農業重災 72 小時〉。
《上下游》新聞部總編輯楊語芸在致詞時難掩激動。她強調,對於一個農業媒體而言,看見農漁村受災,感受到的是一種心疼與責無旁貸的使命感。
「速度變得非常重要,我們希望在最短時間內把現場狀況呈現出來。」楊語芸說,但她隨即補充,速度並非唯一,「我們也希望從多元角度把每個人的故事帶出來。」為了這則報導,採訪團隊迅速動員,在編輯台舵手小飛的調度下,深入風雨現場。楊語芸感性地表示,突發新聞的價值在於讓大眾看見現場發生的事,以及「誰正在受到影響」。她承諾,《上下游》將繼續站在第一線,將那些被風吹倒、被水淹過的農漁村故事,一一說給大家聽。
特寫新聞:用顯微鏡與望遠鏡看見被遺忘者
由卓新獎基金會董事長平路頒發的「特寫新聞獎」,平路在致詞時引用馬奎斯的名言:「新聞業理當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職業」,並形容新聞工作是她生命中腎上腺素與多巴胺飆升的高光時刻。
獲得此殊榮的是《今周刊》團隊(陳亭均、蕭芃凱、李季洋、陳禹蓁)的報導〈拯救失智囚徒〉。該報導揭露了機構人力短缺、處方濫用及失智患者的困境。
得獎人代表陳亭均在致詞時分享了對「特寫」的深刻體悟:「特寫就是我們努力拿著顯微鏡或望遠鏡去看一件事情,慢慢讀懂那些被忽視、被忘記,或者大家不願意想起來的議題。」他特別感謝那些在機構中無可奈何必須束縛長輩的照護者,以及連話都說不清楚的失智長輩,「是他們讓我看到了生命的真實故事」。這份榮耀,也歸功於在第一線努力特寫生命的工作者們。
解釋報導:七年追蹤,直面廢墟少年的深淵
「解釋報導獎」由台灣期貨交易所副總經理楊朝舜頒發,得主為《報導者》團隊(李雪莉、曹馥年、陳曉威、陳德倫、張詩芸)的專題〈【廢墟少年二部曲】凝視深淵──被排除的少年與救贖的協力者們〉。這是一次跨越七年的回望。
資深記者李雪莉感嘆,七年前她寫第一部曲時希望能帶來改變,但現實卻告訴她,問題依然存在且更加劇烈。「七年後,我們看到的是家庭結構的劇烈變化、親職化兒童的困境,以及網路如何撕裂家庭關係。」她指出,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甚至將少年推向詐騙與毒品的深淵。
記者曹馥年則形容這是一場艱難的旅程。相比七年前,現在的少年更加隱蔽且複雜,表面上看著手機、冷漠裝酷,內心卻有許多話想說。這系列報導從原本的一篇擴展至八篇,耗時八個月,依靠社工、心理師等引路人的協助才能完成。攝影記者陳曉威也特別感謝家人的包容,讓他們能無後顧之憂地陪伴這些少年,記錄下社會幽微的角落。
新聞評論:為了所有人的平等而書寫
「新聞評論獎」則由證券櫃買中心主任秘書林婉蓉擔任頒獎人,得獎者為《思想坦克》的張茵惠。
張茵惠在致詞時坦言「沒想到會得獎」,甚至笑稱因為立場「不安全」,本抱著見證歷史的心情而來,卻意外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作為一名Gender Critical的女性主義者,張茵惠強調,她的觀察並非因為女性特別,而是相信女性與人類是平等的。「女性主義的最高目標,並不是只爭取女性的平等,而是讓所有人得到平等。」她指出,女性是歷史最悠久的少數族群,這點與東南亞移工、社會底層少年並無二致。她呼籲唯有團結合作,才能防止人權倒退,讓台灣的民主更加堅韌。
得獎者用文字點亮社會暗角 真相永遠值得被書寫與閱讀
從風災現場的急行軍,到長照機構問題與廢墟少年議題的深入追蹤,再到輿論場上的尖銳批判,這四個文字類得獎作品,展現了新聞工作者在不同維度上的堅持。儘管媒體環境艱困,正如平路董事長所言,新聞業仍是調整視角、連結主觀與客觀的最適宜場域。這些得獎者用文字點亮了社會的暗角,也提醒著我們,真相永遠值得被書寫與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