頒獎典禮開場致詞及社會公器獎紀實

特約記者宋思彤採訪報導
第 24 屆卓越新聞獎以「Rebuilding Trust, Restoring Impact」(重建信任,重鑄影響力)為主題,點出台灣新聞產業的危機與轉機。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蘇正平以「烏雲」作為比喻,期盼透過新聞工作者們的共同努力,讓「陽光」照亮整片天空。
本屆卓新獎首次針對單一媒體的參賽件數設置上限,但多位評審指出,多個獎項別的整體水平更甚往年,且報導視角更加關注公眾議題,也透過報導替少數群體發聲。
榮獲本屆「社會公器獎」的《公視東南亞語新聞》,2018年開播以來,就以越南語、印尼語、泰語服務百萬新住民與移工朋友,影響力甚至跨越大中華圈。評審召集人黃榮村指出,節目體現「社會公器」的價值與精神,強化資訊平權與媒體近用權,是媒體的一大突破。
本屆「社會公器獎」評審召集人黃榮村上台致詞。(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AI崛起、深度挖掘議題,「好新聞又該如何被看到」?
根據牛津大學《2025年牛津數位新聞報告》,台灣的媒體信任度達到近年最低點,只剩下30%,不只比去年下降三個百分點,甚至還落後全球民主社會的平均值(40%)。
「不過,這也顯示了卓越新聞獎的意義非凡」,評審團主席王嵩音認為,可以藉由一年一度的獎項「表彰優秀的新聞工作者」,不僅有助於提升信任度,亦可強化媒體作為第四權的功能,促進民主與言論⾃由,以及推動公共議題的討論 。
王嵩音說,作品主題與聚焦的面向多元,多個獎項的報名作品,品質有所上升。(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王嵩音指出,今年參賽作品總數仍高達771件,競爭非常激烈。從健保政策、財劃法、再⽣能源政策,再到川普關稅影響,作品所提供的主題方向,都反映出了台灣社會存在的問題。此外,作品也瞄準少數與弱勢族群,包括移工困境、跨性別族群權益、兒少⼼靈問題、身⼼障礙者權益、⾼齡犯罪等,許多媒體發揮影響力,照亮那「失落的一角」。
「除了本土議題之外,報導也關注國際議題」,王嵩音舉例,從南韓的戒嚴風暴、俄烏戰爭、美國總統大選,到泰緬震災等,台灣媒體都守候在第一現場,更是迅速完成國外現場的完整紀錄,擴展了臺灣閱聽眾的國際視野。
王嵩音在今年也有觀察到幾個現象:獨立中、小型媒體加入國內市場。在網路注意力分散、獲利模式仍未穩定的分眾時代,相當難得。另外,平⾯組的「突發新聞獎」參賽件數下滑,也成為國內即時新聞基石的一大隱憂,「這更反映了新聞業的危機以及⼈⼒不⾜的問題。」
從這些作品中,也能見證台灣新聞工作者,面對社會公器的責任與堅持。王嵩音呼籲,期盼媒體老闆能夠有效提高、改善新聞工作者的薪資福利與勞動環境。「我熱切希望所有人,都能夠在好環境之下,繼續「從從容容、游刃有餘地做好新聞。」
社會公器獎:公視東南亞語新聞——資訊平權的亞洲先驅
在專業獎項揭曉前,象徵媒體社會責任最高榮譽的2025年「社會公器獎」,由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的《東南亞語新聞》獲得。
報導者文化基金會董事長、社會公器獎評審團代表黃榮村說明,這個獎項希望能夠鼓勵媒體成為「社會公共資源」,促進大眾關心社會公義。評審團設定了三項共通指標——清楚的問題意識與優良的報導品質;能善用社會公器角色,使社會功能最大化;以及在規劃、調查與專業過程中,能明顯看到其發揮的社會與政策影響力。
公視新聞部的《東南亞語新聞》脫穎而出,成為2025社會公器獎得主。(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公視的《東南亞語新聞》,正是在今年14件被推薦的案例,最終脫穎而出。」
公視《東南亞語新聞》自2018年4月開播,以越南語、印尼語與泰語三國語言,服務在台灣的移工、新住民及外籍生等非華語族群。它是亞洲第一個為境內移民與移工製播的每日多語新聞節目,核心目標是讓三語觀眾,都能夠與本地觀眾同步獲取即時、重要的新聞資訊,同時促進資訊平權。
公視《東南亞語新聞》團隊於2017年成立。(特約記者宋思彤截圖)
截至今年7月為止,《東南亞語新聞》在網路上累積了7,000多支影音、點閱率則達到了2,962萬次,觀眾除了來自台灣外,也包含大中華圈的新住民、移工朋友們。目前節目於每週一至週五於公視頻道播出,每日合計半小時。
該節目在重大事件中發揮了關鍵的社會功能。例如: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時,團隊大幅增加網路新聞的發布量,並翻譯製作圖卡式的衛教新聞,以及疫情指揮中心的重要訊息,藉此彌補影音報導的不足。團隊也積極培訓三語編譯,能夠具備採訪能力,深入報導了具社會影響力的專題,包括越南移工罷工事件、懷孕移工處境、移工黑戶寶寶問題等。
跨越邊界,從客體到主體的轉變
從製作人、主播到編譯,公視東南亞語新聞團隊,全體上台受獎。《東南亞語新聞》從新聞的邊陲地帶,一步一腳印地實踐,如今已經化身為新住民與移工的核心。
「我們希望生活在台灣的移居者,都能夠在第一時間跟國內的觀眾接收到同樣的訊息,實現資訊平權」,製作人蘇玲瑤認為,《東南亞語新聞》在開播這七年來,一直都在進行媒體近用權的實驗與實踐。
《東南亞語新聞》製作人蘇玲瑤率領團隊領獎。(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東南亞語新聞》除了於公視頻道播出,也會在YouTube每日同步更新,除了可以接觸居於國內的移民、新住民,也能向外擴展至華人圈的其他國家。蘇玲瑤說,如果從網路的後台數據來看,有將近七、八成的流量來自於海外觀眾,「證明我們的節目已超越國界,讓他們從新聞的客體變成主體。」
令團隊印象深刻的,就是新聞在網路播出後,觀眾在留言處留下的文字。「大多都是他們母國的文字,有些是感謝我們提供第一手的訊息,也有些人是當地民眾,他們或許有親友在台灣,也很關心台灣的大小事」,尤其是疫情期間,《東南亞語新聞》讓移工與新住民們,能夠第一時間得知疫情狀況與防疫政策,對他們而言相當重要。
「我們的新聞讓新二代認知到自己擁有語言優勢,不再為身份認同感到徬徨」,蘇玲瑤認為,這就是《東南亞語新聞》的使命。
團隊成員的心聲,見證了新聞作為橋樑的力量
印尼語主播陳勇,不論來到台灣、從事播音工作都將近40年,見證台灣的蛻變。(特約記者宋思彤截圖)
「我是台灣的第一代」,印尼語主播陳勇(陳志勇,Maidin Hindrawan)來台39年,從事印尼語的播音工作37年,見證了台灣的各種面貌,更感受到了:新聞的力量,就是彼此理解的橋樑。期盼能夠繼續透過印尼語的新聞報導,讓在台灣的印尼朋友們,感受到被理解與關心。
越南語編譯黃素娥認為,節目可以深化雙向的交流,也能給予社會正向的力量。(特約記者宋思彤截圖)
「我希望可以打造一個跨越國界的節目,讓更多海外朋友認識台灣」,越南語編譯黃素娥認為,台灣雖然已經超過81萬移工朋友,但過去媒體依舊是用「外部」的角度,來描述這群飄洋過海來台灣工作的人,「而現在我們終於可以用母語,從他們的角度出發,去了解他們真正在想和需要的東西」,他深信新聞的價值在於雙向的交流,如果這些東西都能夠讓彼此看見、了解與尊重,相信社會就會更加溫暖。
泰語主播朱芝瑜,把這座獎項獻給台灣打拼的所有異國朋友。(特約記者宋思彤截圖)
「對外國朋友來說,能夠看懂中文新聞,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泰語主播朱芝瑜(จารุวรรณ สุทธิธนกูล)感性提到,希望能夠讓大家看到報導後,感受到自己跟大家「都是這塊土地的一部分」,公視也期盼也成為大家信賴的夥伴,傳遞溫暖給在台泰人。她認為,每一個觀眾的留言都是珍貴的肯定,這份獎項「屬於每一個在台灣打拼的外來朋友」。
儘管成就斐然,團隊也正視挑戰。蘇玲瑤表示,《東南亞語新聞》邁入第7年,如同「從國小邁入國中」,面對著無限的成長空間與挑戰。在AI軟體越來越成熟、移工和新住民都開始進入智慧型手機的實施下,團隊需要思考該提供什麼樣的新聞內容,才能更貼近、更深入地呈現他們的面貌和需求,這是未來要思考和前進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