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東南亞語新聞》:多元文化的開展與下一步

2025 年 11 月 20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林麗雲|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嚴智宏|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教授

公視《東南亞語新聞》榮獲本年度卓越新聞獎頒發的「社會公器奬」,可謂實至名歸,因為它符合該獎項的宗旨:「鼓勵媒體成為社會公共資源,促進大眾關心社會公義」。原因之一是《東南亞語新聞》有明確的問題意識,以越南語、印尼語、泰語製播,為台灣百萬以上的新住民(含移民與移工)提供即時及正確的資訊。

原因之二是在報導方面,新住民的專業記者親自現場採訪,進入移工宿舍、跨國家庭、制度所沒關照的漏洞與勞動現場,呈現勞動、人權、教育、家庭與文化等重要議題。原因之三是在社會影響力方面,它除了在電視播出之外,也積極運用 YouTube、Facebook 等社群媒體以擴大觸及面,並引入 AI 雙語字幕,於是節目不僅受到台灣觀眾支持,也吸引到居住在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地區的收視者,發揮跨國的影響力。

致力推動多元文化以及落實資訊平權

更重要的是,在推動多元文化以及落實資訊平權上,《東南亞語新聞》是重大的里程碑。第一,1990 年代,新住民在媒體上多半是被「他者化」,相關新聞不時含有偏見或刻板印象。之後在人權團體及學界的努力下,才開始「去標籤化」,新住民與移工對台灣社會的正面貢獻才被正視。

公視《東南亞語新聞》又象徵著邁向多元文化發展的階段。因為新住民從「被報導者」成為「報導者」。亦即,在台灣公共投入的電視台上,由新住民記者拿起麥克風,用母語講述新住民自己的故事。新住民也可透過母語新聞理解台灣政治制度、社會制度、健保與勞動權益,降低因資訊障礙所產生的不安全感。

第二,《東南亞語新聞》也為台灣民眾打開了一扇新的文化視窗,得以從更寬闊的角度,來重新理解自身與世界的關係。因為台灣民眾能透過節目接觸越南、印尼、泰國的語言與文化脈絡;有些學校甚至以節目作為語言教材,協助學生從語言學習中理解文化差異。有的年輕人還藉由服務學習東南亞語。

再次,《東南亞語新聞》也對外傳達了台灣多元文化的精神。當《東南亞語新聞》被海外觀眾追蹤時,其實台灣的多元文化價值也得到了肯認。「德不孤,必有鄰」。《東南亞語新聞》的系列節目,不只是鏡頭下的冷靜記錄,更是對台灣社會良知的溫暖叩問。因為這些節目精準捕捉了各地移民/移工群體所面臨的結構性困境、現實中的挑戰、他們內心深處的渴望與夢想。

跨國際傳播引發情感共鳴與精神連結

《東南亞語新聞》,猶如跨越藩籬的電波或漣漪,將新住民的故事從社會邊緣推向大眾,並推向國際。換言之,讓那些長期處於「失語」狀態的個體/群體,能夠在公眾面前發聲,道出他們的隱忍與辛酸,以及對公平與尊嚴的渴求。這份持續傳送的人文關懷,在島內扣動了新住民的心弦;更為動人的是,這份聲音跨越了國界,一波波向外放送,及於鄰國。它觸動了那些在缺乏此類媒體關注國度中的移民/移工,深深引發了他們的情感共鳴與精神連結。因此,《東南亞語新聞》成了一個稀有的、建立在同理心基礎上的「共同體」,證明了符合需求、打動人心的傳播,終能找到它的知音、鄰人或共鳴者。

然而,若期待這項服務真正能永續發展,則需要更完善的制度支持。正如公視胡元輝董事長所言,《東南亞語新聞》的規模仍小,資源有限,也沒有制度的保障。根據新住民基本法第17條規定,政府應鼓勵各媒體事業,製播新住民語言文化之廣播、電視節目或影音,並得予以獎勵或補助,以保障新住民媒體近用權。另,《公共電視法》第一條明定公視的宗旨,主要是「為了健全公共電視發展,製播符合多元社會需求的傳播內容,⋯⋯並利用數位科技,以維護國民表達自由及知之權利、提供新聞資訊服務、促進傳播產業與公民社會發展為目標。」

修法給予制度上的保障 為台灣媒體帶來更多元視野

因此我們建議,未來應修法給予《東南亞語新聞》更多制度上的保障。例如,在制度設計上可比照澳洲 SBS (Special Broadcasting Service)的多語服務模式,提升為多語服務部門。也可以依新住民人口結構滾動式調整語言服務,除了越南、印尼與泰語外,也可逐步增加菲律賓語、緬甸語等語種。同時,可以逐步增加人力,並且進一步建立新住民公民記者制度;這樣做的效益是,不但能讓新住民以母語記錄自身故事,也能為台灣媒體帶來更多元的視野以及豐富的故事。

除了新聞方面之外,公共媒體也可投入更多以新住民為主體的節目。媒體也能透過文化節目或選秀表演,讓新住民成立節目的主角,展現其語言、音樂與藝術的多元創意。例如舉辦「東南亞之聲」選秀節目,這將不只是舞台表演,更是文化交流的契機。

《東南亞語新聞》是台灣在邁向多元文化、資訊平權上的重要里程碑。它讓新住民不只可用母語接收資訊,更能用母語發聲;也讓台灣文化更多元、多語以及多樣色彩。因此我們衷心期待《東南亞語新聞》能持續茁壯,使多元文化不再只停留於口號,而是受到制度的保障。當在台灣的每個族群,無論先來後到,都能以自己的語言發聲、相互聆聽、彼此理解,台灣才可以邁向「多元文化、資訊平權」的海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