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鏡頭見證台灣:社會運動中的攝影記者與時代記憶

特約記者陳洧農採訪報導
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舉辦講座「社會運動中的攝影記者及其美學實踐」,邀請林俊安、杭大鵬、張良一、許村旭、黃子明、劉振祥、蔡明德、謝三泰等資深攝影工作者擔任與談人,並由華梵大學攝影與VR設計系教授沈昭良主持。
本講座是「廣場上的力量──解嚴後中正紀念堂社會運動影像展」的延伸活動。主持人沈昭良同時是展覽策展人,與談人則皆為參展的十三位影像工作者之一。
時間越久,話越多的新聞攝影
林俊安曾任《自立早報》、《中國時報》攝影記者及《蘋果日報》攝影中心執行副總編輯。為了這次的講座,他特地挑選出一張未入展的作品。畫面中有著數張年輕、神采飛揚的臉孔。他說明,六四天安門事件後,台灣青年籌組了「自由民主運動籌備委員會」,聲援中國學生爭取自由民主。照片中的,便是當年到中正紀念堂廣場表達支持的演藝人員,包括趙傳、周華健、潘越雲等人。
林俊安說,當年這只是一張普通的新聞照,但30年後的今天,當中的許多人可能不願意這張照片再被看見,因為龐大的市場就在他們當年希望爭取自由民主的那塊土地。他引用攝影家林柏樑說的話:「紀實攝影會說話,時間越久話越多。」表達新聞攝影的價值往往在時間的堆疊中顯現出新的意涵。
林俊安注重新聞攝影在不同時空之下展現的多重意涵。(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寓熱血於冷靜之中
杭大鵬先後任職於《自立報系》與《蘋果日報》,現任《鏡週刊》攝影主任。他說,自己上大學那年適逢台灣解嚴,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當年的他也是個「憤青」,這次帶來許多太陽花學運影像,承載著那份仍為褪色的熱血。
令杭大鵬特別印象深刻的,是太陽花學運的高潮,學生們從立法院前往佔領行政院的那一刻。學生們以疊羅漢的方式讓同伴們踩在背上攀越拒馬,杭大鵬為了拍攝,也踩上學生的背脊。「當你一腳踩到一個年輕人的背,你的腳掌可以完全感受到他的脊椎。這讓我非常感動:到底為什麼他有這麼大的憤怒,讓他產生這樣的動力?」這些感受與思索,都成為杭大鵬拍攝時重要的問題意識。
杭大鵬說,自己早年參加的民主運動經驗,深深影響他後來的新聞攝影。太陽花學運中,他拍攝總統府前聲勢最浩大的那場遊行時,腦海中浮現的,便是90年代的野百合學運,自己年輕時的理想與熱血。
圖為太陽花學運清場翌日,在噴水車前吶喊的抗爭者。杭大鵬以此照片闡述新聞攝影如何在動與靜之間營造張力。(特約記者陳洧農翻攝)
從「新聞」到「紀實」:深耕的渴望
張良一先後在《中央社》、《中國時報》、《蘋果日報》擔任攝影記者,目前為自由攝影師。他表示,前輩秦凱形容「當攝影記者,就好像坐在第一排看戲」,但他常覺得自己「坐在第一排的時間不超過五分鐘」,因為記者永遠有下一個歷史現場需要趕赴。
這樣的工作節奏讓他長期渴望能深入一個主題。直到2021年,農業媒體《上下游新聞市集》邀請他以十個月拍攝高山農業的專題,他才第一次有機會「深蹲」。「我幹了三十幾年的攝影記者從沒有遇過這樣子的事情,一個題目你可以做十個月,那是非常過癮的。」
專題結束後,張良一選擇留在南投華岡繼續拍攝。他說,文字記者常聚焦在題目上,可是攝影記者往往在題目之外看到許多有意思的現象。他的拍攝視角從新聞轉向紀實,拍下了台灣高山農業中失聯移工的日常——那些被忽視卻支撐著產業的人。
高山農業的工作者群像深深吸引著張良一。(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見證從威權走向民主的台灣
許村旭曾任《中國時報》攝影記者,以及《壹週刊》攝影副主任。對他而言,手中的相機象徵著自身民主意識的醒覺。「1975年蔣介石過世,我披麻帶孝跪在路邊送行;1988年,蔣經國過世,我已經拿著相機站起來。」嗣後他用相機記錄了蔣家男丁的消亡,標記強人政權時代的終結。
九零年代,台灣社會公民意識抬頭,議題百花齊放,是個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時期。許村旭笑說,當時台灣股市上萬點,股市裡一天到晚搶進殺出,外頭也一天到晚打打殺殺;攝影記者早上跑股市、中午跑抗爭、晚上則要跑黑道械鬥、兇殺案等,面臨的狀況五花八門。
他形容:「那時候攝影記者像一個行動處理器,隨時都要解決問題,又像比快遞還要更多花一點腦筋的業務員,希望能把case簽下來,拍一張好照片。」
許村旭自身的故事極富時代象徵性。(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寧是台灣最「基進」的轉型正義
資深攝影工作者黃子明曾任《中國時報》攝影中心主任及大學講師,從1987年就開始關注原住民議題。
原住民社會運動所追求的轉型正義,挑戰的不只是制度的不義,更是國家正當性的根基。從「東埔挖墳事件」開始,到「蘭嶼反核廢」,再到「原住民正名運動」,黃子明細數原住民社會運動的演變與推進歷程,如同一次次對歷史的追問。
他笑說,過去攝影記者常常是拍「半套」新聞,因為報社作業分秒必爭,一個早上要截三次稿,往往事件未臻高潮,攝影記者就得離開。為了彌補新聞作業的侷限性,他在2017年以一次展覽為契機,重新尋訪過去的拍攝對象,讓當年的照片與今日的影像對話,呈現時間交錯的意義。
對於新聞攝影,黃子明重視的是影像的可讀性,以及「意義的再造」。(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社運現場有如小型戰場
歷任《新聞時報週刊》和自立報系攝影的劉振祥同樣關注原住民議題。他指著一張在「還我土地」運動中,警察盾牌被擠開的照片,笑說:「那個盾牌是我擠開的。」原來當時抗爭者為了衝進立法院,推擠著夾在中間的劉振祥,使警察的盾牌打開了一個缺口,讓他得以拍下那個瞬間。「其實攝影記者常常就是在抗議群眾跟盾牌的中間,他們如果一往前衝,首當其衝的就是攝影記者。」
劉振祥提到,社運現場有時就像是小型的戰場一般混亂,記者耳聽四面眼觀八方,隨時準備找掩護,否則見紅流血都是家常便飯。「你看民眾丟石頭,其實那個是很危險的,不是怕民眾K到你,是警察會把石頭給丟回來。」
劉振祥表示,自己包包裡的創傷用藥多次在緊急情況下派上用場。(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生猛的民主能量
蔡明德曾任《人間雜誌》、《首都早報》、《自由時報》及《中國時報》攝影記者,長年記錄社會底層與環境議題。他曾拍攝鹿港反杜邦運動、大潭村鎘米事件、李長榮化工汙染事件等,見證台灣社會在解嚴前後所迸發出的、難以忽視的公民力量。
社會運動需要充分的戰略意識,有時需要爭取曝光,有時則需要保密。當年蔡明德因為長期追蹤報導鹿港反杜邦運動,奠定了與抗爭者之間的信任基礎,才得以在事前得要在中正紀念堂遊行的訊息。他回憶,鹿港抗爭時,許多參與者都是阿公阿嬤,卻依然充滿創意和鬥志,還日本熊本的抗爭影像取經,自製醒目的「怨」字標語。
謝三泰曾任自立報系等媒體攝影記者,和蔡明德一樣,他對於解嚴後的公民運動所展現的能量與創意特別有感觸。他說,在當年的「反對軍人干政大遊行」和「野百合學運」中,都可以看見極具創意的文宣或行動短劇,「現在可能反而沒有那麼多創意的行為。」
過去的街頭抗爭運動中,有種「接地氣」的風景特別令他懷念,那就是販售各種飲料、小吃的攤販,例如具代表性的「民主香腸」。謝三泰表示:「這些東西除了是我們(攝影記者)的補給品之外,也養活了很多民主抗爭的鬥士,填滿了他們的肚子。」
謝三泰表示,對攝影者而言,相機可以是武器,也可以是魔術箱。(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時代的見證者
在一張張影像的背後,是記者的腳步、汗水與信念,也是台灣社會從威權走向民主的軌跡。對這些攝影工作者而言,快門並非僅為捕捉瞬間,而是為了讓歷史得以留下見證。當年他們在街頭、在盾牌與群眾之間按下快門,如今再回望那些照片,或許已不只是新聞,而是我們共同的記憶與提問——我們如何看待這片土地的過去,又將如何繼續記錄未來。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紀實攝影應強化視覺敘事力 突破「配圖思維」
- 2023台灣新聞攝影大賽 報名件數降但作品水準未減 沈昭良點出台灣缺乏正式攝影教育 盼新聞界培養攝影領域新人才
- 攝影記者:那些在第一排看戲的人們
- 與時俱進的新聞攝影
- 新聞攝影映射出的記者生涯
- 從新聞攝影中,我們看見了什麼?
主編:蔡宏杰







